的力度成正相关。
如果他觉得论文毫无价值,会直接扔回给自己,或者更干脆地走向碎纸机。
而现在,他把自己和论文一起关进了书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积极信号!
戴维斯心情放松下来,这才有闲心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随意地坐在了客厅柔软的沙上。
他的目光落在玄关处柜子上放着的一个小型生态鱼缸上,里面几尾金鱼正悠然自得地游动着。
他伸出食指,无聊地轻轻弹着鱼缸的玻璃壁,看着受惊的金鱼四散游开,借此来打这未知的等待时间。
内心却已开始激动地盘算:一篇能被德利涅如此重视的论文,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一旦表,必将引起相关领域的震动。
这对于《数学年刊》来说,无疑是一次高质量的内容补充和声望提升!
而对于他戴维斯本人而言,还有什么能比从浩如烟海的投稿中,精准地掘出这样一块瑰宝,更能证明他作为技术编辑的独到眼光和专业业绩呢?
……
与此同时,书房内。
德利涅并没有坐在舒适的书桌椅上,而是直接站在宽大的书桌旁,将论文稿摊开。
他甚至等不及坐下,就从抽屉里熟练地抽出一沓空白的草稿纸,拿起一支削尖的铅笔,开始沿着论文的论证思路,进行自己的笔算验证。
“设是一个n维完备非紧黎曼流形,具有渐近非负rii曲率……”
“考虑其l2-上同调群h2_{(p)}()……”
“引入基于几何结构的相空间分解技术……”
“关键的截断函数序列构造……”
“加权bo1ev估计的修正形式……”
他的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移动,留下一个个复杂的数学符号和流畅的推导线条。
越是验证,他眼中的惊异之色就越浓重。
作者的论证思路异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严谨得令人惊叹。
所运用的方法也相当巧妙,特别是那个“分层构造与粘合”
的核心思想,跳出了传统处理非紧流形问题的窠臼,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以至于在核心逻辑上,他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
甚至于,连那些看似可以优化或简化的细节之处,他都现作者的选择往往是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当前框架下非常自然和高效的选择。
而真正令他感到诧异,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也正在于此。
除了那偶尔显得有些“蹩脚”
、带着非母语者特征的英语表述,以及个别地方读起来略显生涩、不够圆润的论述语句之外,单从这论证过程的内在逻辑、思想深度和技巧运用上来看,完全看不出撰稿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
!
这太流畅了!
流畅得仿佛是一位在此领域深耕多年、对所有技术细节都烂熟于胸的大师,在阐述一个早已深思熟虑、臻于完美的理论。
流畅到让人感到一种不真实感。
多年的学术生涯和审稿经验,让德利涅养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性。
他更愿意相信,在这看似完美无瑕的五页纸论证过程里,可能藏着某种极其隐蔽、一眼看过去容易被忽视掉的逻辑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