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陆续与张诚见了面,表达了关心与支持。
张诚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应对得体,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环境熟悉,人际关系初步建立之后,张诚便如同鱼儿归入大海,开始了他规律而充实的燕园学习生活。
他的日常安排极其简单,却又高效得惊人。
上午,通常会去旁听徐海院士为高年级博士生开设的《现代分析前沿选讲》,或者根据其他院士的课程表,选择性地去聆听一些与他当前知识结构互补的高级课程。
课堂上,他永远是坐在前排那个最年幼的身影,眼神专注,偶尔会低头在笔记本上快记录。
起初,那些博士生们对这个“小朋友”
还颇为好奇,甚至有些疑虑,但几次课下来,看到张诚在课间与徐院士讨论问题时展现出的深刻理解力,那偶尔蹦出的精辟见解,足以让他们收起所有轻视,只剩下惊叹。
下午和晚上,则是他雷打不动的图书馆时间。
北大图书馆及其庞大的分馆体系,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个世界最前沿的学术养分。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系统科技树提供的、已经过系统梳理和“理解”
的知识框架,而是直接扎进了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中。
《数学年刊》、《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明》、《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科学》、《细胞》……这些在无数研究者眼中高不可攀的圣殿级刊物,此刻就堆放在他的面前。
他先关注的,自然是数学领域。
在将数学等级提升至()后,他的数学直觉、理解力和洞察力已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阅读那些充斥着复杂符号和抽象概念的论文,对他来说,不再是decipher(破译),而更像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他看到了在黎曼几何与偏微分方程交叉领域的最新突破,某个困扰学界多年的奇异点问题被一种巧妙的拓扑方法所攻克;他研读了关于朗兰兹纲领对应关系在特定数域上取得的新进展,那精妙的群表示论构造让他拍案叫绝;他也沉浸在代数几何中关于模空间理论的最新论文里,那高度抽象的范畴论语言,在他眼中却呈现出清晰而优美的内在逻辑结构。
“果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诚合上一本厚厚的期刊,心中感慨万千。
系统赋予的知识是扎实的基础,是“鱼”
,但图书馆里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的是活生生的思想碰撞、是探索的前沿、是“渔”
。
通过阅读这些论文,他不仅了解了最新的理论进展,更学到了顶尖学者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
这让他对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更灵活的理解和把握。
许多过去只是“知道”
的概念和定理,此刻在具体的前沿应用背景下,变得愈鲜活和融会贯通。
他感觉自己的数学思维,正在生一场悄无声息的“进化”
,变得更加敏锐、更具穿透力。
不仅仅是数学。
在物理、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