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配备了最强的指导老师团队,陈老师更是几乎成了他的专职“保姆”
,搜集了历届所有国赛真题、各国i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选拔题,以及各种偏、难、怪的训练题。
张诚来者不拒,如同海绵吸水般,疯狂地汲取着各种解题技巧和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直觉和洞察力。
他的训练量是惊人的。
常常在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深夜,他租住的小屋里依旧亮着灯,桌上铺满了写满各种符号和图形的草稿纸。
母亲李秀兰看着心疼,却也只能默默地将夜宵热了又热。
弟弟张磊似乎也明白哥哥在进行一项极其重要的“战斗”
,在家时变得异常安静,连走路都踮着脚尖。
终于,奔赴国赛考场的日子到了。
这次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一座北方名城。
除了陈老师,县教体局局长和一中校长竟然决定亲自陪同前往!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我县教育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我们必须到场为张诚同学加油鼓劲,做好一切后勤保障!”
一行人抵达承办国赛的大学校园时,立刻感受到了与省赛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学尖子,他们大多神情自信,眼神锐利,彼此之间虽然客气,却隐隐带着一种高手相遇的审视与竞争意味。
当张诚这个明显矮了一头、脸上还带着稚气的身影出现在报到现场时,毫无意外地再次成为了焦点。
“那是谁家的孩子?走错地方了吧?”
“好像是哪个省的队员?这么小?”
“不会是来参加竞赛的吧?开玩笑吧……”
“我听说有个七岁的省一,难道就是他?”
议论声、好奇的目光、甚至一些善意的轻笑,从四面八方传来。
陪同的领导们有些紧张,陈老师更是下意识地想将张诚护在身后。
然而张诚本人,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维度,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只是平静地办理着报到手续,领取证件,那副沉稳的气度,反倒让一些原本心存轻视的对手,收起了几分小觑之心。
决赛日,考场设在大学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里,气氛庄重肃穆。
当张诚在自己的座位坐下,监考老师看到他准考证上的年龄信息时,脸上也难掩惊愕,反复确认了好几遍。
试卷下,考场里瞬间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因遇到难题而情不自禁的吸气声。
国赛的难度,果然提升了数个量级。
题目更加灵活,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构造能力、以及那种近乎直觉的“数学灵感”
要求更高。
张诚深吸一口气,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手术刀,开始解剖眼前的六道难题。
第一题,数论,涉及复杂的同余性质和精巧的构造;第二题,组合,需要极佳的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第三题,代数不等式,技巧性极强;第四题,几何,图形复杂,辅助线需要神来之笔;第五题,函数方程,考察对函数性质的深刻理解;第六题,集合与映射,抽象程度最高,考验的是最本质的数学思维能力。
考场里,时间的流逝仿佛变得粘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