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长,您担心的是他们的面子问题?”沈良放下手中的笔。
“不只是面子。”王厂长摇摇头,“如果项目失败,对国家来说是损失,对这些专家来说也是打击。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
沈良明白王厂长的担忧。在这个年代,一次失败可能会影响整个技术路线的选择。
“厂长,您见过德国人的轧钢设备吗?”沈良突然问道。
“见过,去年参观时看到过。”王厂长回忆着,“确实先进,自动化程度很高。”
“那您觉得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王厂长想了想:“技术积累、制造精度、材料科学……差距是全方位的。”
沈良笑了:“您说的都对,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差距——我们缺乏信心。”
“信心?”
“对,信心。”沈良站起身,走到窗前,“德国人之所以能造出先进设备,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造出来。而我们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王厂长陷入沉思。这个年轻人说的话虽然简单,但击中了要害。
“我不否认技术差距的存在。”沈良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差距不等于不可逾越。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我们一样能创造奇迹。”
第二天一早,各个攻关小组正式开始工作。废弃车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研发中心,各种设备和图纸摆得到处都是。
沈良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每天早上8点召开碰头会,汇报前一天的进展;每天下午6点开技术讨论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周五下午进行阶段性总结。
最初几天,各小组之间的配合确实存在问题。机械组设计的主轴尺寸与传动组的要求不匹配,电气组的控制逻辑与液压组的系统设计冲突。
“沈同志,我早就说过,这种并行工作方式行不通。”老教授在讨论会上再次表达了质疑,“各组各自为政,怎么可能协调一致?”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紧张。确实,前几天的工作效果不如预期。
沈良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新的图表:“王教授,您看这个。”
图表显示的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
“这是什么?”有人问道。
“这是我设计的信息流动模型。”沈良指着图表解释,“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节点,信息在节点之间双向流动。当某个节点发生变化时,相关的所有节点都会收到通知并调整自己的工作。”
台下的专家们看着这个复杂的图表,一时间有些困惑。
“简单说,就是建立一个实时的信息共享平台。”沈良继续解释,“每个组的设计变更都要及时通知到相关组,避免重复返工。”
张工程师举手提问:“具体怎么操作?”
“从明天开始,我们在车间里设立一个信息中心。”沈良已经想好了具体方案,“每个组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协调。同时,我会安排专人负责整体的技术统筹。”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毕竟,现有的工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