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3 / 4)

>

“要看后续的反应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专家的态度还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钢研院那边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一周后,王建国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沈同志,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复杂,“你想先听哪个?”

沈良心中一沉。

“先听坏消息吧。”

“李院士对你们的技术还有一些疑虑。”王建国停顿了一下,“他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验证。”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级领导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王建国的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决定先批一部分资金,让你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这算什么情况?

“具体是多少资金?”

“五十万。”王建国说道,“虽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五十万!

在1980年,这可是一笔巨款。

“还有一个条件。”王建国继续说道,“你们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没问题。”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放下电话,老刘兴奋得直拍大腿。

“五十万啊!咱们厂一年的利润都没这么多!”

沈良也很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

钱给了,就意味着责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老刘,我们得制定详细的计划。”他冷静下来说道,“这笔钱怎么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说得对。”老刘也收敛了笑容,“我马上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当天下午,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一下技术改进的具体方案。”

五十万的项目,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

“首先是设备升级。”沈良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条,“现有的连铸机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具体改哪些地方?”有人问道。

“冷却系统要重新设计,控制精度要提高一个档次。”沈良画了个简图,“另外还要增加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老工程师张师傅皱眉道,“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可以学嘛。”沈良笑了笑,“实在不行就花钱请专家。”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

“值得。”沈良语气坚定,“自动化是发展趋势,早晚都要搞。”

接下来两个小时,大家围绕技术改进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设备选型到工艺优化,从人员培训到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

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按照这个方案,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沈良总结道,“到时候应该能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

“三个月够吗?”老刘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