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2 / 4)

>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

听到这些议论,沈良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就到这里吧。”他合上记录本,“我需要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送走专家组后,老刘急切地问道:

“怎么样?感觉如何?”

沈良摇摇头。

“不好说。那个李院士很难对付。”

“他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啊。”

“正因为没说,才更让人担心。”沈良叹了口气,“像他这种级别的专家,如果真的认可,当场就会表态。”

老刘的脸色有些难看。

“那我们还有希望吗?”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