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
听到这些议论,沈良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就到这里吧。”他合上记录本,“我需要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送走专家组后,老刘急切地问道:
“怎么样?感觉如何?”
沈良摇摇头。
“不好说。那个李院士很难对付。”
“他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啊。”
“正因为没说,才更让人担心。”沈良叹了口气,“像他这种级别的专家,如果真的认可,当场就会表态。”
老刘的脸色有些难看。
“那我们还有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