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王建国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是我们改造后的转炉。”沈良指向不远处的巨大设备,声音略微提高以盖过噪音,“通过优化供氧系统和调整炉型结构,钢水质量显着提升。”
“具体数据呢?”王建国问道。
“含硫量从0.035%降到0.018%,含磷量从0.025%降到0.012%。”沈良不假思索地报出数字,“而且出钢温度更稳定,废品率下降了40%。”
王建国掏出小本子记录。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那边是连铸试验线。”沈良指向车间另一侧,“我们自主设计的设备正在那里运行。”
众人跟着他走过去。
一台看起来有些简陋但运转正常的设备映入眼帘。钢水从中间倒包注入,经过冷却结晶后,另一端缓缓送出成型的钢坯。
“这就是你们的连铸机?”王建国围着设备转了一圈,“设计思路很有创意。”
“还只是初级版本。”沈良谦虚地说,“但基本原理已经验证了。”
随行的技术人员之一凑过来看:“这个结晶器的冷却方式很特别。”
“我们采用了多点喷淋加强制循环的组合方案。”沈良解释道,“既保证了冷却效率,又避免了应力集中。”
王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套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
“产品质量如何?”
“我们刚才取了样品。”一个车间主任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块钢材,“王处长您看。”
王建国接过钢材,掂了掂重量,又仔细观察表面质量。
“组织很均匀,没有明显缺陷。”他把钢材递给身边的技术人员,“你们测试过机械性能吗?”
“当然。”沈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化验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指标都超过了国标要求。”
王建国接过化验单,眉头微微皱起。
这些数据实在太好了,好得有些让人怀疑。
“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项目的?”
“三个月前。”沈良回答得很坦然,“当然,前期的理论研究花了更长时间。”
“三个月就有这样的成果?”王建国的语气带着质疑,“有些太快了吧。”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这个问题。
“王处长,我们确实进展很快。”他直视对方的眼睛,“但这不是凭空而来的。”
“怎么说?”
“我曾经在钢研院进修过一年,接触到了很多国外的技术资料。”沈良语速稍慢,显得更加真诚,“回来后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这个解释很合理。
王建国的表情缓和了一些。
“那些资料是公开的吗?”
“大部分是学术论文,有些是技术交流会上的内容。”沈良继续编织着自己的故事,“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王建国若有所思。
钢研院确实有很多对外交流项目,接触到一些先进理念并不奇怪。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