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根据设计图纸自行制造。”沈良如实回答。
“齿轮精度怎么样?有没有噪音问题?”
“经过精密加工,噪音控制在65分贝以下,符合作业环境要求。”
专家满意地点头。
检查持续了两个小时,专家们对设备的整体质量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技术文件审查。
会议室里,厚厚的一摞资料摆在桌子上。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用户反馈,每一份文件都被仔细翻阅。
“这个结构强度计算有问题。”一位结构专家指出了技术文件中的一处疏漏。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但表面保持镇定:“您看哪里不对?我重新核算一遍。”
“这里的载荷分布没有考虑动态因子。”专家在图纸上划了个圈。
沈良仔细一看,确实是个疏忽。在静态计算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动载系数,这样计算结果才更准确。
“您说得对,我立即修正。”他拿起笔重新计算。
好在问题不大,加上动载系数后,结构强度依然满足安全要求,甚至还有一定的余量。
“现在没问题了。”专家检查了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表示认可。
审查继续进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十几个技术问题。沈良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一给出了满意的答复。
下午三点,技术鉴定正式结束。
专家们集体退到另一间会议室进行评议。沈良和陈志华只能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怎么样?有把握吗?”陈志华小声问道。
“应该问题不大。”沈良分析道,“专家们的态度都比较积极,没有提出什么致命的技术缺陷。”
但他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技术鉴定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一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室的门依然紧闭。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专家们在激烈讨论,但听不清具体内容。
“他们在争论什么?”小李悄悄问道。
“可能是在讨论技术等级。”沈良猜测道,“鉴定结果分几个档次,达到什么水平很重要。”
又过了半个小时,会议室的门终于开了。
李处长走出来,表情严肃,看不出喜怒。
“鉴定结果出来了。”他清清嗓子,语气庄重,“经过专家组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该产品技术先进,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沈良的心跳顿时加快,这是要通过的节奏?
“鉴定等级为优秀,建议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李处长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志华激动得脸都红了,用力握着沈良的手:“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沈良也很兴奋,但内心更多的是如释重负。这意味着小型挖掘机正式获得了权威认证,为后续的产业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接下来就要申请生产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