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准备工作中。
技术文件反复修改,试验数据重新整理,样机保养调试,各种演示方案都要考虑周全。
“累死了。”小李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这比造机器还费劲。”
沈良擦擦额头的汗珠:“马虎不得,这关系到咱们产品的前途。”
陈志华也很紧张。作为厂领导,他比谁都清楚这次鉴定的重要性。如果能顺利通过,钢铁厂就有机会申请到专门的生产许可证,成立独立的机械制造部门。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地位都很特殊。不仅有政策扶持,还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老陈,你说专家们会问些什么问题?”沈良有些担心。
“技术原理、创新点、市场前景,这些肯定要问。”陈志华分析道,“还可能涉及成本核算、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
沈良暗自点头。这些问题他都有准备,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现技术实力,又不能过度夸大。
鉴定会的前一天晚上,沈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前世参加过的那些技术评审会,专家们犀利的提问,激烈的讨论,还有最终揭晓结果时的紧张气氛。
“希望明天一切顺利。”他默默祈祷。
第二天一早,省里的专家团就到了。
十三个人,清一色的中山装,胸前佩戴着工作证,看起来都很权威的样子。
领头的是省工业厅技术处的处长,姓李,四十多岁,戴着厚厚的眼镜片,说话慢条斯理。
“这就是你们研制的小型挖掘机?”李处长围着样机转了一圈。
“是的。”沈良恭敬地回答,“我来介绍一下主要技术特点。”
他按照预先准备的方案,从整体结构开始讲解。液压系统、传动机构、控制装置,每一个部分都讲得很详细。
专家们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这个液压泵的流量是多少?”一位教授问道。
“额定流量30升每分钟,工作压力16兆帕。”沈良回答得很干脆。
“动力系统呢?功率多大?”
“18马力的柴油机,能够满足各种工况需求。”
问答进行了半个小时,专家们基本了解了设备的技术参数。接下来是现场演示环节。
沈良亲自操作,展示了挖掘、装载、平整等各项功能。
小型挖掘机在他的控制下灵活转动,铲斗精准地抓取土石,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不错!”一位老专家忍不住赞叹,“操作很稳定,精度也够高。”
李处长也点点头:“看得出来,设计很用心,工艺也比较成熟。”
演示结束后,专家们开始仔细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位。
焊接质量、装配精度、表面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们还打开了几个关键部件,查看内部结构和加工工艺。
“这个减速器是自己加工的?”一位专家指着变速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