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您看,这些设备大多是我们自己改装的,虽然土了点,但实用。”
沈良仔细观察,发现红星钢铁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维护得相当好,工人的技术素质也不错。
“李厂长,您这边的改造积极性很高啊。”沈良由衷地赞叹。
“没办法,大厂有国家扶持,我们小厂只能靠自己,”李厂长苦笑,“不创新就是等死。”
这话说到了沈良心坎里。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真正动力。
中午在红星钢铁食堂吃饭,李厂长专门安排了几个技术骨干陪同。
“沈工,您昨天讲的那个应力分布理论,我们反复琢磨了一夜,”一个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能不能详细讲讲?”
沈良笑了,这才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人。
他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改造的技术原理。几个工程师听得入神,不时提问互动。
“这个角度的控制很关键,”沈良强调,“差一度都会影响效果。”
“那检测精度怎么保证?”有人问道。
“可以用简易的测量工具,成本不高但很实用。”沈良回答。
一顿饭的功夫,几个技术问题基本理清了。李厂长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赞叹。
“沈工,您这技术确实高明,”李厂长放下筷子,“我们红星决定了,回头就启动改造项目!”
下午参观的第三个厂是建设钢铁,情况又有所不同。
这个厂的厂长姓赵,是个老技术出身,对新技术既感兴趣又保持谨慎。
“沈工,您的理论我们研究过,确实很有道理,”赵厂长边走边说,“但实际应用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任何技术改造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这种资源紧张的环境下。
“赵厂长的顾虑很正常,”沈良真诚地说,“技术改造确实需要谨慎对待。”
参观结束后,赵厂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沈工,能不能先在我们这里做个小规模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这个想法倒是很实际。沈良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
“试验是可以的,但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时机。”沈良回答。
三个厂跑下来,沈良对推广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华光钢铁有实力但缺乏决心,红星钢铁有决心但实力有限,建设钢铁两者兼备但过于谨慎。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同,推广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
回到宾馆,沈良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他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和改造可行性。
华光钢铁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决心,需要从效益角度说服他们。
红星钢铁最有希望成为试点,可以作为示范工程。
建设钢铁适合做技术验证,降低推广风险。
正想着,电话响了。
“沈工,我是陈局长,”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的参观怎么样?”
“收获很大,各个厂的情况基本了解了。”沈良如实回答。
“明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