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工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其他人也被这套理论吸引了,纷纷凝神细听。
“这个设计思路很新颖,”鞍钢的老王也发言了,“不过你们是如何解决铸坯内部应力分布问题的?”
沈良微微一笑:“老王师傅问得好。我们通过调整冷却水温度梯度和流量分配,使铸坯冷却过程更加均匀...”
他又在黑板上画出了应力分布示意图,分析了技术关键点。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频繁交头接耳,显然对这套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问这套技术的投资成本如何?”有人问道。
“改造费用大概15万元左右,”沈良回答,“但考虑到节能减排和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效益,投资回收期不到一年。”
这个数字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在这个年代,能快速回收投资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不多见。
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也来了兴趣:“小沈同志,你们这套技术有没有推广价值?”
沈良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我认为是有的,”他诚恳地说,“不过还需要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我愿意与各位同行分享技术经验,共同推进我省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的发言时间本来只有20分钟,结果因为提问踊跃,延长到了将近一个小时。
走下台时,不少人围了上来要详细资料。
“沈工,你们这技术确实先进,”张总工主动过来握手,“有机会一定要到你们厂实地学习。”
“张总客气了,”沈良谦虚地回应,“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建国兴奋地凑过来:“沈工,您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那些老专家都被征服了。”
沈良心里也很满意。第一步计划成功了,接下来就要看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
中午休息时,不少厂的技术人员都来找沈良交流。有想要引进技术的,有希望建立合作关系的,还有纯粹出于学术兴趣的。
沈良一一应对,既不显得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他知道这些人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但明显没有上午那么热烈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还停留在沈良的技术报告上。
会议结束后,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专门找到沈良。
“小沈,你今天的表现很出色,”陈局长和蔼地说,“你们这个技术很有价值,我准备向省里推荐作为重点推广项目。”
沈良内心激动,但表面保持冷静:“谢谢陈局长的认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明天我安排你去几个兄弟厂参观学习,你也可以实地了解一下推广的可行性。”陈局长继续说道。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沈良连忙表示同意。
回到宾馆,沈良躺在床上回味着今天的收获。
技术交流会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不仅让他在业内初步建立了声誉,还获得了省里领导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场的很多厂都对他的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意味着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