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归结为“改进”和“运气”(4 / 4)

建筑工地,正好有个大型土方工程。”

李总工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做出决定:“我会派人跟进测试结果。如果效果确实如你们所说,这个项目值得推广。”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张强悄悄松了口气,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满是佩服。

这小子不仅技术过硬,应变能力也强得离谱。刚才那几个问题如果换成别人,早就露馅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总工忽然转向陈建军,“你们的资金来源是什么?这种规模的研发投入不小。”

陈建军脸色微变。

这确实是个敏感话题。整个项目的启动资金来源复杂,有厂里的技改资金,也有张强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钱。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合规。

“主要是厂里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陈建军硬着头皮回答。

“多少钱?”

“大概...八十万。”

李总工皱起眉头:“八十万能搞出这样的设备?”

这个数字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同等规模的项目,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三百万。

沈良意识到情况不妙,主动开口解释:“我们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人工成本比较低。而且有些材料是从废钢中回收利用的。”

“废钢回收?”李总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是的。”沈良点点头,“我们对废料进行了重新熔炼和处理,性能并不比新钢材差多少。”

这个说法让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

用废钢制造精密机械,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创举。

“有检测数据吗?”年轻专家问道。

“有的。”沈良从文件夹中取出几张纸,“这是我们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测试报告。”

李总工接过报告仔细查看。

数据显示,这些废钢经过重新处理后,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原材料标准。

“这个处理工艺是你们自己开发的?”

“算是吧。”沈良谦虚地说道,“主要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实际上,这套工艺融合了他对未来冶金技术的深度理解。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废钢的性能甚至能够超越某些原材料。

但这种技术在1980年确实太过超前,只能归结为“改进”和“运气”。

李总工放下报告,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

一方面,他对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技术来源产生了怀疑。

“小沈是吧?”他忽然点名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

“工作几年了?”

“三年。”

李总工倒吸一口冷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