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刘建国点点头:“你说。”
“我最近在研究连铸技术,发现我们现在的模铸工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沈良站起身,“钢水利用率只有85%左右,而且铸坯表面质量不稳定。”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他。
“如果能实现连续铸造,不仅可以提高钢水利用率到95%以上,还能大大改善产品质量。”沈良继续说道。
老工程师王德富摇摇头:“小沈,连铸设备的投资至少要几百万,厂里哪有这个钱?”
“如果我们自己研制呢?”沈良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己研制?”刘建国皱起眉头,“你知道连铸机有多复杂吗?”
“我知道很复杂,但是...”沈良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可以先从小型的试验设备开始。”
王德富冷笑一声:“小沈啊,你以为连铸机是过家家的玩具?那可是精密设备!”
“正因为精密,所以才有挑战性。”沈良看着王德富,“王工,您不是总说要敢于创新吗?”
王德富被噎了一下。
刘建国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最后说道:“沈良,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太不现实了。”
“刘科长,我想试试。”沈良语气很坚定,“就算失败了,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会议室里又安静了。
过了好一会儿,刘建国才开口:“这样吧,你先做个详细的方案出来,我们再讨论。”
“好的!”沈良答应得很爽快。
散会后,几个老工程师聚在一起议论。
“这小子是不是飘了?”
“4号炉改造成功就以为自己是天才了?”
“连铸机...哼,他知道那玩意有多少个零部件吗?”
沈良听到了这些议论,但他并不在意。
质疑声越大,等他成功的时候,震撼效果就越强。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摊开纸张,开始绘制连铸机的设计图。
这一次,他要设计一个简化版的连铸设备,既要体现技术先进性,又要符合当前的制造能力。
钢包,中间包,结晶器,二冷区,拉坯机...
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精心设计。
沈良的笔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一条条线段勾勒出设备的轮廓。
宿舍里的室友早就睡了,只有沈良还在台灯下埋头工作。
他知道,这将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二次“表演”。
而这次表演的成败,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轨迹。三天后,沈良捧着厚厚一沓图纸走进刘建国的办公室。
“刘科长,连铸设备的初步方案完成了。”
刘建国接过图纸,随手翻阅几页,眉头越皱越紧。密密麻麻的数据计算,精确到毫米的尺寸标注,还有详细的工艺流程说明。
“你这是...”刘建国抬起头,“真做出来了?”
“只是初步方案,还需要反复论证。”沈良谦虚地说,内心却暗自得意。这套图纸他熬了三个通宵才画完,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
刘建国叫来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