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对策。
看来他需要制造一些“学习”的痕迹,让所有人相信他的技术进步是有迹可循的。
上午的工作时间,沈良故意去了趟技术图书室。
这里堆放着各种技术资料和期刊,平时很少有人来。
沈良找到了几本关于冶金工艺的老书,坐下来翻阅。
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着厚厚的眼镜。
“小沈?你怎么有空来这里?”老头有些意外。
“想学点东西。”沈良举了举手中的书,“4号炉改造后,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老头满意地点点头:“好啊,年轻人就应该多学习。这些书都是好东西,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看了。”
沈良装模作样地做着笔记,实际上在回忆连铸技术的要点。
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发现”过程。
下午,沈良回到车间,开始寻找切入点。
他故意在铸造区多停留了一会儿,观察工人们的操作。
传统的模铸工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钢水浪费大,铸坯质量不均,生产效率低。
“师傅,”沈良走向一个正在脱模的老工人,“这样铸造是不是有点浪费?”
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什么意思?”
“你看,这些边角料都要重新回炉,还有这些缺陷部分...”沈良指着废料堆,“如果能连续铸造就好了。”
“连续铸造?”老工人摇摇头,“那是外国的技术,咱们搞不了。”
沈良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吗...连续铸造...”
晚上,沈良又去了图书室。
这次他翻出了几本国外的技术期刊,虽然大部分内容他早就烂熟于心,但还是认真地做着笔记。
管理员老头过来看了看:“小沈,你在研究什么?”
“连铸技术。”沈良头也不抬,“我在想能不能改进一下咱们的铸造工艺。”
“连铸啊...”老头叹了口气,“这个技术国外确实有,但是设备太复杂,咱们厂买不起。”
“如果自己造呢?”沈良抬起头。
老头愣了一下,然后摇头笑了:“自己造?小沈啊,你想得太简单了。那些设备的精度要求可不是开玩笑的。”
沈良没有争辩,只是继续翻看资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各种场合提到连铸技术。
他会在食堂吃饭时跟同事讨论,会在车间休息时向老师傅请教,会在技术会议上提出疑问。
渐渐地,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在研究连铸技术。
“这小子又在琢磨新花样了。”有工人这样议论。
“年轻人就是想法多。”也有人这样说。
而沈良,正在悄悄地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周五下午,技术科召开例会。
科长刘建国主持会议,讨论下个月的生产计划。
会议进行到一半,沈良举手发言:“刘科长,我想汇报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