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这技术可以啊,比那些老工程师还厉害。”
“王德昌那张脸现在黑得跟锅底似的。”
当温度达到1450度时,也就是2号炉的正常工作温度,沈良修复的涂层依然完好无损。监测数据显示,涂层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没有任何异常热点。
“成功了!”老陈激动地大喊一声,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沈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将这项技术标准化、产业化,让更多的工厂受益。
王德昌站在人群后面,脸色复杂。作为一个老技术员,他当然能看出这次修复的技术价值。但承认一个年轻人的成功,对他来说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
刘建国走到沈良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沈,你为工厂立了大功。我会向上级汇报,推荐你参加下个月的全省技术交流会。”
全省技术交流会?沈良心中一动。他记得,1980年的技术交流会上,正是讨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那个场合发声,或许能改变一些历史的轨迹。接下来的几天里,2号炉的成功修复在整个钢铁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工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那个年轻的技术员沈良,而那些原本对他持怀疑态度的老工程师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年轻人。
王德昌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心情烦躁得很。作为工厂的技术权威,他原本以为沈良的方法不过是异想天开,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更让他不爽的是,现在连那些平时对他毕恭毕敬的技术员们,都开始私下议论沈良的“神奇手法”。
“小王,你过来一下。”王德昌叫住了正路过的技术员王小军。
“王工,您找我有事?”王小军恭敬地问道。
“你跟那个沈良平时接触多吗?”王德昌看似随意地问道。
“不多,不过听说他平时喜欢泡图书馆,看各种技术资料。”王小军如实回答。
“哼,看书厉害有什么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王德昌冷哼一声,但心里却有些发虚。他知道,沈良这次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沈良正在工厂的实验室里,仔细分析着涂层材料的各项性能数据。他要将这次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为即将到来的全省技术交流会做准备。
“沈良,你在忙什么呢?”老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在整理技术资料,”沈良头也不抬地说,“准备写一份关于耐火涂层改进的技术报告。”
“你看看这个,”老陈兴奋地把报纸摊开,“《工人日报》上刊登了咱们厂2号炉修复成功的消息,还特别提到了你的名字!”
沈良接过报纸一看,果然在工业版面上有一小段报道:《某钢铁厂技术员创新涂层工艺,成功修复高炉》。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确实提到了他的名字和技术创新。
“这下好了,你可是出名了!”老陈拍着沈良的肩膀笑道,“我听说省里的一些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个报道,可能会专门来咱们厂考察。”
沈良心中暗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