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呢,反正咱们也不懂。”
“我觉得小沈这小伙子挺有本事的,你看他那操作,多专业啊。”
“专业个屁,我看就是瞎搞。真要是出了问题,停产损失谁来承担?”
第三次施工结束后,已经是下午三点。
沈良从炉内出来,整个人都被汗水浸透了,防护服上沾满了涂料和灰尘。
“现在需要等待24小时让涂料完全固化,然后才能开始升温测试,”沈良脱下防护面具,声音有些沙哑。
王德昌看了看表:“24小时?这意味着我们要损失至少三天的产量。如果你的方案失败了,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沈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刘建国:“刘厂长,这是我写的技术责任书。如果修复失败造成损失,我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包括赔偿和处分。”
刘建国接过纸张看了看,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写着详细的责任承诺。这让他对沈良更加刮目相看——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敢于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这种担当精神确实可贵。
“不用写这些,”刘建国将纸张还给沈良,“技术创新本来就有风险,工厂会承担的。你安心做好技术工作就行。”
王德昌在一旁冷哼了一声,但没再说什么。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憋屈——本来想看沈良出丑,结果人家表现得如此专业和负责,反倒显得他像个小人。
晚上,沈良回到宿舍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翻阅着从图书馆借来的技术资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24小时后的升温测试,才是验证修复效果的关键时刻。
宿舍里的室友李强好奇地问:“沈良,你这次要是成功了,是不是要升职加薪了?”
“升职加薪倒是其次,”沈良头也不抬地说,“关键是能为工厂解决实际问题。”
“你就别装了,谁不想往上爬啊,”李强笑道,“不过说真的,你这技术确实牛逼。我听车间的老师傅们都在议论,说你这个方法要是成功了,能给工厂省下几十万的维修费用。”
沈良放下书本,看向窗外的夜空。1980年的几十万,那可是一笔巨款。但对他来说,这只是个开始。他真正的目标,是要在这个时代点亮整个中国重工业的科技树。
第二天下午,升温测试正式开始。工厂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聚集在2号炉前,连厂长刘建国也亲自到场监督。
“升温速度按照标准流程,每小时提升50度,”沈良对操作人员说道,“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升温。”
炉温开始缓慢上升:500度、600度、700度...
每当温度计的指针跳动一下,现场的人们就屏住呼吸。王德昌虽然嘴上不说,但眼睛紧紧盯着监测仪表,手心里都是汗。
800度、900度、1000度...
“涂层状态良好,没有开裂或脱落现象,”监测人员报告。
1100度、1200度、1300度...
围观的工人们开始小声议论,语气中带着越来越明显的兴奋:
“我去,真的没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