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有的材料和设备。电磁分离装置可以用废旧的电机改装,旋转通道可以用厂里的车床加工…”
老工程师们围了上来,越看越觉得有门道。
“这个想法不错啊,”李德胜摸着下巴说,“用废料改装,成本不高,就算失败了损失也不大。”
穆勒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复杂了。他没想到这个中国年轻人居然真的有实施的具体方案,而且思路如此清晰。
刘明华看了看表,对张建国说:“建国同志,我建议立即成立这个攻关小组。省里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太好了!”张建国兴奋地说,“沈良,你看需要多少人?”
沈良想了想:“不需要太多人,十个人就够了。但必须是技术过硬,敢想敢干的。”
“我第一个报名!”车间主任老刘大声说道。
“还有我!”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也纷纷举手。
穆勒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忽然有些失落。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德国工厂里的情形,那种为了技术突破而奋不顾身的激情,现在在这群中国人身上重新看到了。
“沈先生,”穆勒突然开口,“我可以留下来观摩吗?当然,我不会泄露任何技术机密。”
这个请求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德国专家,竟然要留下来观摩中国人的技术攻关?
沈良笑了笑:“欢迎之至。不过穆勒先生,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你要在德国的技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不仅能造出好钢铁,还能发明最先进的技术。”
穆勒愣了一下,然后点头道:“如果你们真的成功了,我不仅会发表文章,还会推荐克虏伯公司与你们正式合作。”
现场再次响起掌声,但这一次,掌声中多了一丝紧张和期待。
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场真正的挑战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