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了。”
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但沈良知道,光有设计是不够的,关键还要能造出来。他看了看周围的人,然后说:“各位,理论再好,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提议,我们就用这个设计,实际改造一台设备试试。”
“什么?”张建国吃了一惊,“沈良,这风险太大了!万一失败了…”
“厂长,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沈良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且,我有信心!”
刘明华拍了拍手:“好!我支持!我们就要有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
穆勒这时候反而有些犹豫了:“但是,实际制造会遇到很多问题,材料、工艺、精度要求…”
“穆勒先生,您是担心我们做不出来?”沈良反问道。
“我不是担心,我是…”穆勒被问得哑口无言。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沈良转向张建国,“厂长,我申请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实施。”
张建国看了看刘明华,又看了看在场的工人们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我批准!需要什么资源,厂里全力支持!”
“沈工威武!”
“干他娘的,让这些洋鬼子看看我们的厉害!”
工人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穆勒看着这一切,心情复杂至极。他来中国本来是想展示德国技术的先进性,结果却被一个年轻的中国技术员给上了一课。
“沈先生,”穆勒最后说道,“如果您真的能把这个设计实现出来,我愿意代表克虏伯公司,与您进行技术合作。”
这句话让现场所有人都震惊了。一个德国的技术专家,竟然主动提出要与中国人合作!
沈良淡定地点了点头:“穆勒先生,等我们做出成品后,欢迎您再来指导。”围观的众人还沉浸在震撼中,沈良已经开始思考起具体的实施方案。他知道,要把图纸变成现实,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傅们,我需要了解一下咱们厂现在的设备情况。”沈良转向几个老工程师。
老工程师李德胜摇了摇头:“小沈啊,你这个设计虽然好,但咱们厂的设备太落后了。要加工这么精密的零件,恐怕力不从心啊。”
“是啊,”另一个工程师王建军也附和道,“你看这个电磁分离装置,需要的磁场强度和稳定性都很高,咱们连个像样的电磁铁都没有。”
沈良听了,心里有数。他早就料到会遇到这些问题,但他也有应对的办法。
“老师傅们说得对,设备确实是个问题。”沈良点点头,“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做一个简化版本,验证核心原理,然后再逐步完善。”
穆勒在一旁冷笑道:“分步实施?你以为技术开发是过家家吗?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关键部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穆勒先生说得没错。”沈良出人意料地赞同了穆勒的观点,“但这正是工程师的价值所在——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
他走到另一块黑板前,开始画起新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先制作一个小型的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