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论证和验证(2 / 3)

头。

“沈同志,你说的这个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能具体解释一下吗?”主持人忍不住问道。

沈良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开始画起更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传统的连铸工艺,铸坯厚度通常在200-250毫米,需要经过多道轧制工序才能得到成品板材。而薄板坯连铸技术,可以直接铸出50-70毫米厚度的板坯,大大减少后续的轧制道次。”

“这不可能!”张教授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么薄的板坯,在连铸过程中根本无法保证质量稳定性。国外都没有成熟的技术,我们怎么可能做到?”

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赞同的议论声。确实,按照现有的认知,张教授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张教授的担心我理解,”沈良并没有因为质疑而慌张,反而更加从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几个关键词:“振动冷却、电磁搅拌、精确温控。”

“薄板坯连铸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减少厚度,而在于重新设计整个冷却和凝固过程。”沈良转身面对台下的专家们,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通过高频振动的结晶器,可以防止钢水粘附;通过电磁搅拌技术,可以改善钢水的流动状态;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确保凝固过程的均匀性。”

王总工听到这里,脸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作为钢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他的技术敏感度告诉他,沈良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你说的这些技术要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王总工缓缓开口,“但是,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我们现在的条件能支撑这样的研发吗?”

这个问题一出,会场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确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算技术路线可行,资源条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沈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道:“王总工说得对,技术创新确实需要投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尝试。”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如果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成功,可以减少60%的轧制工序,节约30%的能源消耗,提高20%的成材率。这意味着什么?”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在心里计算这些数字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技术指标,那将是革命性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沈良的声音变得更加激昂,“这项技术一旦成功,我们就不再需要跟在国外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

张教授听到这里,脸上的表情开始松动。虽然他仍然对技术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但沈良展现出的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确实让他刮目相看。

“小沈,你的想法很大胆,”张教授斟酌着说道,“但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觉得应该如何推进这个项目?”

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在场的都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他们见过太多雄心壮志最终夭折在实施阶段的例子。

沈良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我建议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和小规模实验,验证关键技术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