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守孝。
到天启七年四月,他守制期满,就能回京复职。
不过周延儒想得更多。
原籍守制期间,他一直在钻研天启帝的新政,施政方略和用人手段..:
周延儒发现,自天启五年六月后,皇上喜欢起用敦本务实丶勇于任事丶理剧専繁的能臣干吏,清贵词臣被他搁置,而善于打嘴炮的言臣成了他重点打击的对象。
到了天启六年,皇上开始起用部分清贵词臣,雕文织采丶铺锦列绣。
煌煌大明,还是需要些粉饰太平的词臣。
但是这样的大臣皇上用得不多,不像前面的能臣干吏,越多越好。
词臣名额有限,而自己与钱谦益重叠得很厉害!
虽然他起复的比自己早,但周延儒不慌。
自己好歹是会元兼状元,文采丶名望,绝不输于钱谦益。
钱受之,现在你我还亲如兄弟,等到你回了朝堂,你我非友是敌!
不是周某狠心,而是朝堂上留给你我这样词臣的位置,不多了。
刘国华继续说。
「减租减息,是皇上提出来的,绝不能说说就罢了。
落实执行,如何监督,这是大问题。
最初有大臣提议设专职御史,巡察监督,被皇帝否了..:」
周延儒心里冷冷一笑,制置司里也有庸才啊!
皇上从天启五年六月开始,一直在暗暗削弱都察院的职权..:
制置司的职权,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大部分职责,是皇上把以前六科给事中丶十二道监察御史以及地方巡按丶巡军丶清军丶巡粮丶分巡等御史的职责,换了个名字,转交给了制置司。
皇上太聪明了,他一眼就看出国朝官制的玄机。
从国朝立国开始,历代先帝御极期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问题,加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朝廷需要在六部和地方设置新官署,派遣官员,赋予新的职权去处理解决。
可为了不违背祖制,也不想背上叠床架屋的政骂名,历代先帝和诸位阁老们,把需要解决新老问题的职责挂在都察院头上上,凡事就派御史出去..
既能解决问题,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