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我搓搓脸,这雾咋还替我“导航”了?(2 / 3)

箭头。

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仿佛演练过千百遍。

最让人震撼的,是那群穿着各色制服的外卖车队。

他们没有各自逃离,反而迅速集结。

为首的一名骑手高高举起手机,打开最亮的手电筒,大喊一声:“跟紧了!‘活体导航’,启动!”他缓缓向前,后面的车辆立刻依次跟上,每隔五米一辆,车灯依次亮起,形成一条流动的、忽明忽暗的光链,硬生生在浓雾中开辟出一条动态的通道。

没有人组织,没有指挥,一切都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仪式。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脸色通红的孩子,急得满头大汗,声音带着哭腔:“求求你们,谁能带我们去医院?孩子发高烧,快要昏过去了!”

她的哀求在嘈杂中显得微弱,周围的人虽然同情,却也无能为力。

谁也不知道穿过这片迷雾,哪条路才是通往医院最近的捷径。

“我知道!”一个清脆的童声突然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约莫七八岁的样子,正用力举着自己的小手电。

“走‘红豆线’!妈妈说过,红豆煮烂了能救命,红豆线就是去医院的!”

他一边说,一边指向那条由蓝色荧光灯铺成的小路。

人群中立刻有人反应过来:“对对对!还有‘腊肉线’,是去学校的!‘艾草线’,是通往江边那个养老院的!”

原来,这座城市的孩子们,早已将这些由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应急路线,编成了简单易记的口诀。

这并非官方规划,而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民间智慧,一代代传承下来,只为应对这样无法预测的时刻。

混乱的洪流,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的河道。

要去医院的,跟着那位母亲,踏上了“红豆线”;要送孩子上学的,默默汇入了另一条岔路;而大部分赶着上班的人,则有序地跟上了那条外卖骑手组成的“活体导航”。

楚牧之默默地跟在队伍的最后,搀扶着陈阿婆。

他看着前方那盏铜戒灯笼投下的光晕,在地面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随着灯笼的晃动,那影子一跃一跳,竟像极了一只灵巧的黑猫,正迈着优雅的步伐,为众人引路。

不知过了多久,当脚下的路面变得坚实时,前方的雾气也渐渐稀薄,对岸的轮廓终于出现在眼前。

人群发出一阵如释重负的欢呼,随即又迅速散去,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仿佛刚刚那场惊心动魄的集体迁徙从未发生。

有人回过头,提议大家拍张合影留念,却被陈阿婆摆手制止了。

“光走了就行,不必留人。”她淡淡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阅尽千帆的平静。

说完,她转身,将那盏尚有余温的铜戒灯笼郑重地递到楚牧之手中。

“拿着吧,你奶奶当年教我的缠丝法,今天总算又派上用场了。这灯,也该交给你了。”

楚牧之接过灯笼,指尖触碰到那冰凉的铜丝和依旧温热的灯纸时,一股强大的暖流猛地从胸腔涌起。

那不是“开源档案”系统响应时冰冷的数据流,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滚烫的情感——是归属感。

他仿佛在这一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