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不愿意为没有证据的事情大开杀戒的原因。
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是贬职!
当然最重要的传奉官制度也因此被废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因为没有直接显示刘文泰有故意或者有重大失误的证据。
至于第二次能逃脱死刑改为流放,则是因为前面说的,他会钻营,和部分文官的关系也不错,因此最终被内阁的李东阳和谢迁以证据不足,免了死刑。
至于那种什么非黑即白的,文官就必须是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就必须是文官集团死对头的二元说法,笑笑也就得了。
当然,在明孝宗时期,也确实是有山头之类的,这个是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的,但这和那些扯淡的“文官集团大一统,整天就想着干皇帝”说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后来的乡党整天跟东林党死斗,最后斗不过东林党了,才投靠了阉党。
在明孝宗时期,文官里面,大概可以分为内阁山头和六部山头,只不过这时候的斗争,还没有明朝后来那样的激烈。
因此,这一派学者的看法就是,刘文泰事件,是医疗制度漏洞和政治斗争借题发挥所造成的结果。】
...
“他娘的,又是党争!混账东西,一个二个的!”
朱元璋气得直骂。
而明宪宗时期和明孝宗时期的官员则都是脸色一变。
先前说文官集团,他们虽然也有点害怕,但是毕竟这个概念已经被天幕多次驳斥了,但这回说到还有山头,他们是真的有点虚。
...
“这不比那什么文官集团谋害皇帝要合理的多了,只是朕没搞明白,这个明孝宗为啥还要继续用这个刘文泰呢?这样的人直接打发得远远的不好吗?管他什么医术高还是低呢?”
蜀汉后主刘禅说道。
...
“呀,这阿斗居然还思考起来了。”
隋炀帝嘟囔了一句。
...
【至于另一派,则是认为刘文泰有真才实学,但因为他和文官们的矛盾,以及政治斗争,导致了被针对和污名化。
这第一条理由是,刘文泰的右通政乃是一个虚职,当时的很多传奉官都是挂了这个头衔的。
并且根据当时的史料,太医院院使应该是施钦,而不是刘文泰。
更何况右通政的级别是正四品,而太医院院使才正五品,那刘文泰只能更低。
所以按照常规,应该是刘文泰本来就是太医院的,然后或许是医术不错,受到赏识,挂一个右通政头衔,提升待遇。
而不是先有了一个正四品的虚职文官,然后跑去太医院当个正五品以下的什么医官。
毕竟技术官的地位也不高,远不及那些执政官。
那么,为什么会有明实录里,韩重弹劾刘文泰之时,说刘文泰是掌院事,然后又说他的同党是施钦、任义等人。
然后明孝宗回复,将刘文泰降为院判,将原院使施钦也降为院判呢?
那么,总不能有两个院使吧,明朝太医院可一直都是一个院使。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