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海棠正盛,如霞似锦。花树下,王弗亭亭而立,比初见时更多了几分娴雅风致。】
【王方看着眼前这一对璧人,眼中满是欣慰。他捻须微笑,对苏轼道:“子瞻,汝尝问‘唤鱼’之妙,可知鱼儿为何应声而来?因其知音也。弗儿虽拙于言辞,然心似明镜,志存兰蕙。今日,老夫欲将她托付于你,望你此生,珍之,重之,莫负此番‘唤鱼’之缘。”】
【苏轼心潮澎湃,望向王弗。】
【她也正抬眸看他,目光相接,似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确认与交付。】
【他深深一揖到底,声音坚定而清晰:“苏轼,必不负先生所托,不负……弗儿青睐。”】
【风吹过,海棠花瓣簌簌落下,拂过他们的肩头。】
【此事,两家其实早有打算。】
【只不过,程夫人对苏轼疼爱有加,虽早就看好了王家姑娘,但怕两人情趣不和,便借故让苏轼去拜王方求学,以此相识。】
【果然,母亲的眼光,和儿子的眼光出奇的一致。】
【两人情投意合,两家自然皆大欢喜。】
【很快,两人的亲事,便提上了议程。】
【虽然两人已明确了心意,但礼数一点也不能少。】
【程夫人专门请了媒人,向女方家提亲。】
【在女方家应允提亲后,媒人正式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用于占卜。】
【得了姓名生辰八字,有苏家长辈将双方的庚帖在祖先牌位前占卜,幸得了吉兆。】
【随后,苏家准备一份订婚礼物,包括雁、酒、丝绸等,由媒人正式送至王家,告知吉兆。】
【从此刻起,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关系就已确定,双方家庭均不得反悔。】
【再之后,便是纳征。也就是送聘礼,俗称“过大礼”。】
【苏家会准备一份丰厚的礼单,包括帛、钱、金银器、茶叶等,用箱笼装好,声势浩大地送到王家。】
【王家收了聘礼,婚事便算是彻底定下了。然后苏家通过占卜选定几个吉日后,由媒人带着礼物和婚期建议到王家,双方最终商定一个具体的成婚日期。】
【最后便是迎亲。】
【到迎亲时,已是至和元年十月。】
【这一年的苏轼,正是十八岁。】
……
迎亲的这一段作者把赵明诚迎娶李清照的那段搬过来了,然后再重新简略改改赵明诚迎亲的环节。
开头这两章大家有意见也可以提一提,作者菌再修改。
哎,如果完全按照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写,和爱情这个命题……爱情就显得不是那么纯粹了。
但广大书友都希望不要魔改,我就改回来吧。
至于爱情,作者菌只能使劲地去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