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典内容(4 / 6)

书,让他们都能看懂!”

袁泽笑着点头:“好啊,等着看你的书。”

街头巷尾,百姓们看着“文心碑”的画面,纷纷驻足,有的甚至对着光幕深深鞠躬。

卖糖葫芦的老汉放下担子,感慨道:“这些先生们为了编书,遭了多少罪啊!有的瞎了眼,有的累死了,有的死在外面……

昭文帝陛下把他们刻在碑上,就是让咱们都记着他们的好!等以后文华殿外真有了这碑,我一定带着孙子去看看,让他知道这些先生们的功劳!”

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碑上的字我们能看懂吗?会不会像学堂里的先生教的那样难认?”

老汉笑着点头:“肯定能!昭文帝陛下编书就是为了让咱们看懂,碑上的字也一定简单好认,说不定还有图画呢!”

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抹着眼泪:“要是早有这样的陛下,我家那口子当年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被人骗了种粮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安慰她,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天幕上随之出现那幅长长的卷轴封页图片,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名字与籍贯。

天幕之下,众人目光灼灼,或是紧张地搜寻,或是激动地欢呼,或是黯然地叹息。

“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啦!没想到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个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而一位老者,眼中满是失落,喃喃自语:“终究是与这荣耀无缘啊……”

天幕上,关于参与《天下大典》编著工作人员的名录展示了足足三分多钟,才重新出现博主的面容。

【“之前我们讲过,在当时昭文帝刚提出这一举措时,几乎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当世高达八成文人的强烈反对。

这是为何呢?

咱们得站在当时的角度想一想——没有哪个读书人,在潜心钻研某类思想文化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能轻易接受有人突然强势地告知自己所学的东西是错的,是需整改的‘垃圾学说’。

就好比一个木匠,做了一辈子方桌子,突然有人说‘方桌子不好,该做圆桌子’,他能不反对吗?”

“他们固有的认知被彻底推翻,还要被迫重新学习新思想、接受新理念,这在读书人的眼中,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压迫。

更重要的是,很多读书人靠‘传承学派’吃饭,比如有的世家,世代研究儒家经典,靠着给人讲学、注释典籍谋生,一旦学说被整改,他们的‘饭碗’就没了,这能不反对吗?”

“再者,当时知识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大乾的藏书,七成以上都在世家手中,比如江南的王氏、京都的李氏,家里的藏书楼比皇家的还要大。

这些人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家中藏书万卷,凭什么要拿出来让官府审核,让那二百三十九人来评判我藏书的价值?

这岂不是白白给他们学习自家藏书的机会,等同于让出了自己的利益?

以后百姓都能学到这些知识,我们世家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还怎么靠‘知识特权’掌控话语权?”

“正因如此,这一举措触犯了众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