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罪己诏(2 / 3)

意瞬间僵住。

“勋贵世家哪肯轻易出粮?这旨意下去,怕是要翻了天!”镇国公府的老管家拄着拐杖,想起自家主子对粮仓看得比性命还重,忍不住替那位未来的陛下捏了把汗。

“昭文帝陛下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人群里忽然响起几声嘶哑的呼喊,是几个曾在灾年受过救济的老兵,他们拄着拐杖,对着天幕深深鞠躬,浑浊的眼里闪着泪光。

赵渊听到这里,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茶水溅出几滴在袍角的云纹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他想起这段日子,自已确实曾劝过太子殿下“稍缓雷霆手段,以免得罪世家”,当时殿下只是沉默地看着他,眼里的坚定让他无从辩驳。

此刻听到昭文帝那句“朕要的是百姓活下去,不是世家说好”,才明白殿下心中早已装着万千子民,自已的顾虑终究是短浅了。

他悄悄将茶杯放在案几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心里暗下决心:往后定要跟上殿下的脚步,莫要再犯这般糊涂。

博主等众人议论稍歇,指尖在光幕上轻轻一点,画面切换成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他继续说道:

[你们猜后来怎么样?勋贵们果然闹到宫里,说陛下“不顾祖宗体面,搜刮私产”,还有人拿出《礼记》里“君子不夺人所好”的句子来反驳。

昭文帝没跟他们辩经,只带他们去了京郊的流民棚。]

[博主调出一幅画,画中是低矮破败的窝棚,用茅草和泥巴糊成的屋顶歪歪斜斜,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寒风里,有的人脚上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冻裂的脚底板沾着泥土。

几个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肋骨在单薄的衣衫下清晰可见,他们正抢着一块冻硬的窝头,小脸冻得通红,却舍不得松开手里的食物。

画的角落,站着一个身穿龙袍的年轻身影,背对着观者,肩膀微微耸动,龙袍的下摆拖在泥泞里,却丝毫不见嫌弃。]

博主的声音轻了些,带着几分唏嘘:

[昭文帝指着那些孩子对勋贵们说:“《礼记》里还说‘幼有所长’,你们家里的孩子穿锦缎、吃糕点,冬日里有暖炉熏着,这些孩子却快饿死了。

你们觉得,是保住你们的粮囤体面,还是让他们活下去更合‘礼’?”]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感慨:

[据说当时有个老侯爷,家里三代都是文臣,最爱跟人讲“仁义道德”,书房里摆满了批注的经书。

那天在棚里站了一炷香,看着一个小姑娘把窝头掰了一半给奄奄一息的奶奶,自已咽着口水却不肯多吃一口,回去就把自家粮仓打开了。

后来世家们纷纷出粮,不是怕陛下抄家,是被那句“幼有所长”戳中了心。你们看,昭文帝不用华丽辞藻,却把经书里的道理,变成了能让人心头发烫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文采?]

工部尚书听到这里,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案几上的茶杯都跳了跳,他粗着嗓子喊道:“说得好!那些把经书当摆设的,才是真的辱没了圣贤!”

他转头对属下道,“修水利,图纸上写再多‘利国利民’,不如让百姓真的能浇上水、多打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