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浪潮,即将启航!(2 / 5)

25日正式发行。

这一段日子,浪潮文学社的社员们为了创刊号的发行,不少人都是通宵达旦。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有着21世纪大学生的敢打敢拼,更有着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淳朴和勤奋。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起于微澜之间。

许成军这段时间组织的文学讲座、文艺沙龙等传播的现代文学写作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浪潮》创刊号汇集了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学作品。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邵普创作的诗歌《一起去夏日的游泳场》。

以“夏日的游泳场/荡漾着一片清澈的向往/那里可以尽情地伸展四肢/可以愉快地脱下/形形色色的拘束的衣裳”的细腻笔触,让许得民第一时间便决定将其收录。

华东师范大学1978级生物系学生朱平、盛晓鸣、朱勇、方国富的《我们见到了邓副主席》,原本刊登在1979年9月11日的华师校报头版,后被《人民日报》等报刊广泛转载。

但被《浪潮》“感化”,收录到了浪潮创刊号中。

林一民受许成军“时间循环体”理念启发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2023》,虽在叙事文学性上尚有提升空间,但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其科幻构思已属难能可贵。

此外,张维为的报告文学《见闻》、景小东的诗歌《青春》,以及原发布于复旦诗社的作品《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等,也一同收录其中。

这些风格各异、情感真挚的学生作品汇聚一堂,共同支撑起《浪潮》创刊号的文学厚度,也鲜明彰显了其“学生社刊”的独特属性。

当然,这也离不开许成军的贡献。

诗歌有三首,是从《沪上文学》回来时,被许得民催稿催的。

当时他提笔顿住良久,任思绪纷飞。

凤阳许家屯的麦浪、队长塞给他的红薯、许晓梅蹲在灶膛旁烧火的侧脸,还有苏曼舒昨天熬浆糊时,袖口沾着的面粉。

这些“坦然无求”的瞬间,即使到了现在也让他足够心动。

于是《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的句子顺着笔尖淌出来:“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他想写的不是超脱,是对平凡的珍视。

就像陈建国用一辈子赎罪,就像社员们熬夜糊信封,这些“在生命里生长的东西”,才是最该歌颂的。

写到“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另一半交给别离”时,他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苏曼舒,她抱着《宋词选》站在阳光下,发梢沾着点桂香。

想起大哥许建军从前线寄来的信,说“守着边疆,就像守着家里的红绸”。

相逢与别离都是日子的底色,坦然接下,才是活着的模样。

他把稿纸往旁边挪了挪,目光划过“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这热忱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那些在岁月里认真生活的人,包括他自己。

写诗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情到深处,一往情深。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作者:许成军

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

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如同蜂蝶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