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意(2 / 3)

成军擦鞋上的泥,动作很轻。

“成军哥,你跟村里的后生不一样。”

她突然开口,声音很轻。

“他们只想着多挣工分,你不一样.你心里装着事。”

许成军看着她低垂的眉眼,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小扇子似的阴影。

他知道杏说的“不一样”是什么。

是知青身份带来的疏离感,是文化人特有的气质,是骨子里那份不属于黄土地的志向。

而这些正是吸引杏的地方,

却也是此刻让她不安的根源。

“在村里待久了,总会想外面的事。”

许成军尽量让语气轻松。

“你哥在部队,不也总盯着地图看”

杏的动作顿了顿,把擦好的布鞋递给他:“俺哥是去当兵保家卫国,你.你是想走,对不对”

许成军默然。

其实不只是他想走,原来的许成军也想走。

他有些语塞,不知道此时应该怎么说给这心思灵巧的姑娘。

有些害怕伤着这个事事想着他或者是原身的姑娘。

“人往高处走嘛。”

他避开杏的目光,“听说复旦大学在招工农兵学员,凭推荐就能去,我想试试。”

杏手里的布巾“啪嗒”掉在地上,她没去捡,只是站起身拍了拍裤子:“该上工了。”

转身时,许成军看到她的肩膀微微耸动了一下,那条新换的红头绳,在风里孤零零地飘着。

有些叫初恋的东西好像在悄然破碎。

傍晚收工,杏没像往常那样等他一起走。

许成军看到她跟几个村里的姑娘说笑着往家走,路过知青点时,只是飞快地瞥了一眼就匆匆过去了。

知青钱明拿着本皱巴巴的《光明日报》凑过来。

“成军,你看这篇报道,不少大学中文系在搞‘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凭作品就能申请旁听!”

许成军眼睛一亮,接过杂志仔细看。

“这才是正路!”许成军心里豁然开朗。

靠小说敲开复旦的门,比单纯等待推荐靠谱多了。

“谢啦,明子,这消息很有用!”

他在地上踱着步,也给钱明讲着他的故事。

这也算他的文章在这个年代第一个读者了吧.

应该算吧

“小说里的许春生,我打算让他发现他父亲许老栓的布账。”

“上面记着1976到1978年的漏麦量,每年都比集体账上的‘增产数’多两成这样既有真实的重量,又藏着改革的火苗。”

钱明却听的热乎,连连点头:“这个好!比光写麦田里的事扎实多了!”

有人讲故事谁不乐意听

不然听赵刚打呼噜

这时,杏端着个碗从院门口经过,脚步顿了顿,又加快了速度。

许成军看到碗里是两个白面馒头,上面还撒着芝麻,那是村里只有招待贵客才会做的吃食。

“她这是给谁送馒头”钱明好奇地问。

许成军没说话,只是望着杏消失在拐角的背影。

杏在疏远他。

那份曾经藏在送馒头、缝笔袋里的好感,被“离开”这个词一点点消磨。

她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