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农户们的模样,心里沉得厉害——一片秋粮,竟映出了大宋的第一个软肋:赋税苛重,地方官借机盘剥,百姓苦不堪言。
回到汴京后,范仲淹立刻去了皇宫,把在郊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宋仁宗赵祯,还递上了一份奏折,上面写着河北、陕西两地,地方官借“军粮增补”之名,多征赋税的情况,连具体的州县和数额,都写得清清楚楚。
赵祯看完奏折,把奏折往龙案上一拍,茶水溅了满案:“这些地方官,竟敢借朝廷用兵之名,盘剥百姓!朕下过旨,征粮按定数,不许多征,他们竟敢违抗!”
旁边的枢密使韩琦也说:“陛下,河北、陕西两地,百姓本就因战乱受苦,再被多征赋税,恐怕会引发民怨,甚至民变,不得不防啊!”
范仲淹点头:“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下旨,严禁地方官多征赋税,已经多征的,必须还给百姓;还要派官员去各州府巡查,若发现有地方官违抗,严惩不贷。另外,河北、陕西两地用兵,军粮消耗大,朝廷国库虽还充盈,却也经不起长期消耗,若不解决军粮问题,日后恐怕会更难。”
赵祯点头,立刻下旨,让户部拟定文书,严禁地方官多征赋税,还派了十名官员,去各州府巡查。可没过多久,巡查的官员就回来了,带来的消息却让赵祯更头疼——不少地方官,表面上不再多征赋税,却私下里让百姓“捐粮”,说是“自愿捐给朝廷,支援军队”,百姓不敢不捐,实际上还是多征了粮。
“这些地方官,真是屡教不改!”赵祯气得脸色发白,“范仲淹,你有什么办法,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范仲淹躬身道:“陛下,地方官敢这么做,一是因为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不够严,二是因为不少地方官,是靠关系上位,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里。臣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整顿吏治,把那些靠关系上位、盘剥百姓的官员,全部革职,换成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官员;还要制定严格的征粮制度,每一笔征粮,都要登记在册,上报朝廷,由户部核查,杜绝地方官弄虚作假。”
赵祯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你负责整顿吏治,韩琦负责制定征粮制度,务必在一个月内,把这件事办好!”
可整顿吏治谈何容易?不少地方官,都是朝中大臣的亲信,革职他们,就等于得罪朝中大臣。范仲淹刚革职了几个地方官,就有大臣上书弹劾他,说他“滥用职权,排挤老臣”,还有大臣私下里找他,让他手下留情,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依旧按规矩办事,可整顿吏治的进度,还是慢了下来。
而军粮的问题,也没得到彻底解决。河北、陕西两地用兵,每天消耗的军粮就有上千石,朝廷国库的粮,越来越少,赵祯只能下令,从其他州县调粮支援,可调粮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容易在途中损耗,一来二去,军粮的缺口,反而越来越大。
范仲淹看着这些问题,心里清楚,赋税和吏治的软肋,若不彻底解决,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庆历三年冬,契丹又派了两万骑兵,突袭河北遂城。遂城守将李信派人去汴京求援,赵祯下旨,让张宪率领五千骑兵,去遂城支援,还让户部调五千石粮,运往遂城,作为军粮。
可粮调出去后,过了十日,还没到遂城。张宪在遂城城外,和契丹骑兵僵持了五日,军粮快用完了,士兵们只能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