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奉天殿前(2 / 5)

学,即便是埋头实验室,不与外界交流,也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可文科生如果不出去了解社会现实,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那必然是生产一堆垃圾出来。

    文科生幻想中的自己:马恩列斯毛。

    实际上不参与社会实践的文科生:百无一用是书生。

    巧了。

    在李祺看来,大多数的儒生就是无用的文科生,一辈子只会皓首穷经在故纸堆中,不愿意去看看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开口三皇五帝,闭嘴孔孟先贤,周朝亡了一千年了还在那里怀念井田制,说一句废物都玷污这两个字。

    让古代官员深入民间去参与社会实践那是做梦。

    毕竟官员自诩人上人,为天子牧守一方,这是将百姓比作牛马。

    对于古代官员而言,能让他们事功便是极大改变,再多的东西就不必奢求,启蒙运动还没开始,思想境界没到那种地步。

    奉天殿前的众人自然不知道李祺在腹诽蛐蛐他们。

    他们都在眺望着立在众人之前的李显穆。

    随着李显穆一番话,十哲席位顿时就定下了四个,皆是学识深厚、功勋卓著、对社稷天下忠贞不渝而甘愿效死的人,是学识、功绩、道德无可挑剔的人。

    这四人让场中众人都有些沉默,实话说,想要和这四人相提并论是有些很不容易的。

    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古来那么多人有没有如同诸葛亮那样忠诚于国、有没有文天祥那样宁死不屈的人呢?

    自然是有的,且数量不少。

    可其中九成九的人,并非生于王朝崩塌的末世,便彰显不出一腔忠义。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时势未曾到穷尽时,便是有一腔气节也无处可展现。

    韩愈韩文公能有偌大声名,不也是处于唐朝中期变革的大时代,又遇到了儒释道交融的大背景下。

    范仲淹也是一样的道理,宋朝恰好处于仁宗时期,向前三朝是初创,向后数朝则开始剧烈变革,小人层出不穷,于是愈发彰显他的珍贵。

    想到这里,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