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纳音的共鸣(2 / 3)

气,用心去感受刨刀吃进木料的深度,用耳朵去倾听木材被刨削时声音的细微变化,调整着下刀的力道和角度。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而耗神的过程。

她花了整整十天,才将面板刨削到理想的形态。

当最后一道刨花落下,她轻轻叩击面板,听到的不再是木块的沉闷声响,而是一种带着空灵共鸣的、如同雏凤初啼的清越之音!

她知道,第一步,成了。

接下来是底板的制作和与面板的粘合。

底板需开“龙池”

、“凤沼”

两个出音孔,其大小、形状、位置都大有讲究。

沈星晚依据典籍和自己对振动原理的理解,反复推演,才最终定下方案。

粘合时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鳔胶,但对温度、浓度和涂抹手法的要求近乎苛刻。

顾言在一旁协助,两人配合默契,将面板与底板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共鸣箱。

琴体成型,只是完成了“木胎”

部分。

接下来是更为玄妙的“纳音”

环节。

纳音,是在琴腹内部、对应龙池凤沼的位置,安装上两个小小的木质音柱,用以引导和调节琴体的振动与音色。

纳音的形状、材质、安装的角度和松紧,是古琴制作中不传之秘,直接影响着琴最终的音色品格,素有“千金难买一纳音”

之说。

沈星晚选用了两块质地坚硬、纹理特殊的梓木旧料来制作纳音。

她没有完全照搬古籍上的图样,而是根据自己这块“灵机式”

琴体的独特结构和之前“听音”

感受到的木胎特性,对纳音的形状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使其更贴合这块琴材的“个性”

安装纳音的那一刻,工棚内静得能听到落针的声音。

沈星晚屏住呼吸,用特制的工具,将那两个小小的、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音柱,极其小心地、一点点地嵌入琴腹内部预设的位置。

她的指尖感受着那微小的榫头与卯眼结合时传来的阻力变化,调整着角度和力度,直到两声几不可闻的“嗒”

声传来,纳音稳稳地安放到位。

就在纳音与琴体完美结合的瞬间,沈星晚仿佛感觉到手中的琴胎极其轻微地“嗡”

了一声,一种难以言喻的、鲜活而饱满的“生气”

,瞬间充盈了整个琴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甚至能清晰地“听”

到,琴腹内部的振动仿佛找到了主心骨,变得有序而协调起来!

这是一种比修复“枯木龙吟”

时更深刻、更奇妙的共鸣!

因为这一次,是她亲手赋予了一件死物以“生命”

的雏形!

顾言一直站在她身旁,沉默地注视着整个过程。

当那声微不可察的“嗡”

声响起时,他深邃的眼眸中骤然爆出耀眼的光芒!

他快步上前,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拂过刚刚安装纳音的部位,闭目感受着那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振动质感。

良久,他睁开眼,目光灼灼地看向沈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