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纳音的共鸣(1 / 3)

浑仪那无声而精准的运转,仿佛仍在沈星晚的脑海中回旋。

顾言那句“我们匠人手中雕琢的,从来不只是木头,是星辰,是光阴,是……道”

,如同洪钟大吕,彻底重塑了她对自身所学的认知。

她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木匠,而是开始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手中每一块木料、每一道刻痕与天地自然、与时间流转的内在联系。

这种心境上的蜕变,反馈到她的技艺上,带来了一种近乎“通灵”

般的精进。

她手下做出的物件,无论是简单的榫卯练习件,还是参与修复的古董,都似乎被注入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气韵”

,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顾言将她的变化尽收眼底,沉默的赞许日益加深。

他开始将更多核心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工作交给她。

这日,他搬来两块形态奇古、色泽深沉的梧桐木料。

梧桐木质轻而韧,纹理通直,是制作古琴面板(琴面)与底板(琴底)的上上之选。

“试试做张琴。”

顾言言简意赅,将木料推到她面前,“‘枯木龙吟’虽已苏醒,但其木胎终究历经数百年,潜力有限。

用这两块料,做一张属于你的琴。”

制作一张真正的、能够达到“良琴”

标准的古琴!

这无疑是沈星晚学艺以来,面临的最具挑战性也最富吸引力的任务!

古琴制作,集木工、漆艺、音律、乃至玄学于一体,是传统工艺皇冠上的明珠,其难度远之前修复的任何物件。

沈星晚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如同面对浑仪时一样,先与这两块梧桐木料进行了长达数日的“对话”

她反复观察其纹理的疏密走向,叩击倾听其内部的声音特质,感受其在不同湿度下的细微变化。

她翻阅了大量关于古琴制作的典籍,尤其是关于“选材”

与“辨音”

的秘要。

顾言不再提供任何具体指导,只是在她需要某些特殊工具或材料时,会默不作声地将那把他交付了全部信任的柜子钥匙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当沈星晚终于对这两块木料的“性格”

有了清晰的把握后,她开始绘制图纸。

这一次,她绘制的不仅仅是结构尺寸图,更包括了对木材内部振动节点的推测、对面板与底板厚度微妙梯度的设计、以及对最终音色取向的预想。

她甚至根据木料的天然纹理,设计了一个流线型的、名为“灵机式”

的琴形,取“天地有灵,枢机在我”

之意。

顾言看过她的图纸,目光在她标注的那些关于音律振动和内部结构关系的推演上停留了许久,最终,只是极其轻微地点了一下头。

动工之日,沈星晚净手焚香,心境澄明。

她先处理面板。

古琴面板的制作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木材的纹理和声音特性,手工刨削出极其精密的弧度(琴面“低头”

)和厚度变化,这直接决定了琴体的共鸣基础和音色取向。

她摒弃了所有电动工具,只用传统的手刨和刮刀,每一次推送都凝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