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集:齐郡的市集(2 / 5)

、熬海盐,还有些织麻布的,就是花色没楚地的鲜亮。”

赵叔眼睛一亮:“那市集分区得改改,不能只按楚地的‘粮、布、器’来。咱加个‘海货区’,把鱼干、海盐归到一起,离粮区、布区远些,免得腥味串了味。”阿禾坐在一旁,闻言立刻掏出炭笔,在册子的空白处画了个简易的分区图:“赵叔说得对,海货区得选在下风口,不然风一吹,布区的布就带腥味了。”

老周也凑过来:“还有公平秤,得在海货区多放一杆,鱼干、海盐按斤算,买主最在意秤准不准。”小柳抱着楚锦样本,笑着说:“等齐郡的布摊办起来,我教他们用茜草染色,保准比现在的麻布好看。”

陈默听着几人的议论,原本悬着的心渐渐落了地。他原以为楚地只会照搬自己的法子,没想到他们还会琢磨齐郡的实情,这般用心,想来市集定能办成。

走了五日,终于到了齐郡的治所。郡守早已在府外等候,见赵叔一行人下车,忙上前迎接:“赵老丈,辛苦你们了!咱齐郡的乡亲都盼着你们来呢。”赵叔拱手道:“郡守客气,都是为了乡亲们的生计,应该的。咱先去看看选好的市集地址吧?”

郡守领着众人往李村走,路上还在念叨:“之前选的是李村的老晒谷场,就在村口,可上次下雨淹了,现在还空着。”赵叔没说话,只是跟着走,到了晒谷场,他蹲下身,用手刨了刨土,又抬头看了看天色:“这地地势低,下雨肯定积水,不行。”

陈默急了:“那咋办?各村就这一块平地了。”赵叔没急着回答,而是往村外走,走了约莫半里地,停在一处高岗上。这里地势开阔,能看到周围五个村子的炊烟,风从东南方向来,正好吹向远处的林地。“就这儿!”赵叔指着脚下,“地势高,不怕淹;在各村中间,乡亲们来赶集方便;风往林地吹,海货区的腥味也散得快。”

郡守凑过来一看,眼里满是赞同:“赵老丈好眼光!这地之前是块荒坡,没人在意,没想到这么合适。”赵叔笑了:“办市集,地址是根,根扎得稳,后续的规矩才能立住。咱现在就找人平整土地,先把分区的线画出来。”

接下来的十日,齐郡的乡亲们都动了起来。赵叔带着人用石灰在地上画了三道线:东边是粮区,西边是布区和器区,南边靠着林地,划成海货区。阿禾教村民做价牌,她拿着一块浸过桐油的木片,用炭笔写着:“齐郡东郭村新麦,一石五十钱”,边写边说:“得把村子名字、东西品种、价钱都写清楚,买主一看就明白,不用多问。”

老周则在三个区各立了一根木杆,杆上挂着公平秤,每天清晨,他都要带着石权来校准。有个叫王二的村民,家里卖鱼干,一开始觉得公平秤是多此一举,偷偷用小秤称。老周发现后,没骂他,只是把他拉到一边,递给他一块楚地的木牌:“你瞧这牌子,是楚地最早卖鱼干的李叔的。他以前也用小秤,后来没人买他的鱼干,差点把家底赔了。现在他用公平秤,每天的鱼干都卖得精光。”

王二看着木牌上模糊的“李记鱼干”四个字,脸涨得通红。第二天清晨,他主动来找老周,把自己的小秤换成了公平秤:“老周师傅,我错了,往后我都用这秤,绝不糊弄人。”

小柳则在布区搭了个小棚,挂着楚地的茜草红布、紫草紫布,还有李婶特意织的“五谷丰登”锦缎样本。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