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集:齐郡的市集(1 / 5)

楚风渡齐:市集记

陈默站在楚地市集的入口,袖口还沾着从齐郡一路赶来的尘土,却被眼前的热闹攥住了脚步。秋阳正好,透过木棚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映得粮区的粟穗、布区的锦缎、器区的铁犁都泛着暖光。卖粟米的张阿伯正用木勺舀起一把新粮,凑到买主眼前:“您瞧这颗粒,楚地新培育的种,熬粥最香!”不远处的布摊前,几个妇人围着一匹染着茜草红的布叽叽喳喳,摊主是楚地织坊的老匠人,手里捏着尺子,耐心地给每人量着尺寸。

“陈幕僚?”身后传来脚步声,秦斩穿着一身素色锦袍,袖口挽着,带着几分干练。陈默连忙回身,拱手道:“秦大人,下官奉郡守之命,来取楚地市集的经。您瞧这市集——”他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惊叹,“分区清楚,买卖有序,连讨价还价都透着规矩。咱齐郡之前也试着办过两次市集,一次选在李村的洼地里,下了场雨就淹了;一次没分区,卖鱼干的挨着卖布的,鱼腥味染了布,最后闹得没人再来。”

秦斩闻言笑了笑,引着陈默往市集深处走。路过一处挂着“公平秤”木牌的摊位,穿灰布衫的老周正弯腰校准秤砣,见秦斩过来,抬头道:“大人,今日的秤都校好了,误差不超过一钱。”秦斩点头,转向陈默:“这是老周,楚地市集的‘秤官’,每天开集前必校秤。市集要活,规矩得先立住,公平是第一桩。”

陈默盯着那杆乌黑的秤,忽然想起上次齐郡市集的争执——有个商户用小秤卖粮,买主发现后闹到郡守府,最后商户被赶走,市集也冷清了大半。他叹了口气:“秦大人,咱齐郡缺的就是这规矩。郡守说,若楚地能派些人去指导,哪怕只教会分区、立秤,也是帮了大忙。”

秦斩没多犹豫,转身喊了一声:“赵叔!”不一会儿,一个皮肤黝黑、手上带着老茧的汉子快步走来,他是楚地市集的首任管理者,当年秦斩要办市集,第一个响应的就是他。“大人,您叫我?”赵叔嗓门洪亮,腰间还挂着一串串木牌——那是楚地最初办市集时,用来标记摊位的牌子。

“齐郡要办村级市集,你带着人去帮衬些。”秦斩从案上拿起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楚地市集运营要略”,“这里面记了‘粮、布、器’三区的划分法子,还有遮阳棚的搭法、价牌的写法,你给陈幕僚他们讲讲,缺什么只管开口。”

赵叔接过册子,翻了两页,眼里满是熟稔:“大人放心,这册子上的每一条,都是咱当年踩过坑摸出来的。比如这遮阳棚,得搭两丈高,不然夏天晒得人难受;价牌要用桐油浸过的木片写,下雨也不怕糊。”他转头看向陈默,咧嘴一笑,“陈幕僚,咱啥时候动身?早去一天,齐郡的乡亲就能早一天在家门口做买卖。”

陈默没想到楚地人这般爽快,眼眶竟有些发热:“明日便可!郡守还在郡府等着消息呢。”

第二日清晨,楚地的村口停着两辆马车,赵叔带着三人——负责写价牌的阿禾、管公平秤的老周,还有织坊派来的徒弟小柳,小柳手里捧着一卷楚锦样本,要去给齐郡的布摊做参考。陈默骑着马走在最前,马车轱辘碾过驰道的碎石,发出规律的声响。

“陈幕僚,咱齐郡的乡亲都种些啥?”赵叔坐在马车上,手里摩挲着那本运营册子,忽然开口问。陈默回头道:“咱齐郡靠海,除了种麦,大多人家还晒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