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香菱的学诗梦(2 / 3)

>而后,史湘云——那个英豪阔大、诗兴湍飞的云妹妹——也住进了蘅芜苑。

她像个欢腾的“话口袋子”

,不管不顾地高谈阔论,从杜工部的沉郁讲到韦苏州的淡雅,再到温庭筠的绮靡、李商隐的隐僻……这些纷繁的流派风格,如同甘霖,毫无保留地倾泻进香菱这块急剧渴求知识的海绵里。

宝钗笑她们“满嘴里说什么”

,而这喧腾的、充满灵性碰撞的日常,正是香菱梦寐以求的极乐。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月色下,她竟吟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样灵秀伤感的句子。

连园中最顶尖的诗翁们也为之颔。

探春笑着打趣要下帖请她入社。

后来,在宝玉的生日宴上,在芦雪广的联句场中,“香菱”

这个名字,真的与其他小姐少爷们并列,她吟出“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

,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菱姑娘,而是诗人香菱。

这短暂的数年,是她灰暗人生里偷来的光。

她几乎错觉,这园中的清风明月、诗词酬唱,这近似平等、充满善意与才华敬重的友谊,可以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她甚至开始构想一个温暖的家:有宝钗、宝琴这样可亲的姑娘为伴,将来还会有一位如史湘云般爽朗明媚的奶奶,她们一同谈诗论画,她必会恭敬侍奉,其乐融融。

她忘了,大观园再美,也是别人的园子。

小姐们的友谊再真,也越不过阶级的鸿沟。

她短暂的“诗人”

身份,如同月光,皎洁却虚幻,太阳一出,便消散无踪。

薛蟠回来了,她搬回了那个沉闷的薛家小院。

后来,薛蟠明媒正娶的妻子夏金桂来了。

那是一个与诗情画意完全背反的存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占有、掌控和摧毁。

香菱的才貌、温婉,乃至她曾经得到过的小姐们的青眼,都成了原罪。

夏金桂的折磨刁难,无所不用其极。

此刻,曾与她诗词唱和的姐妹们何在?李纨避事,探春姑娘家不便插手,黛玉、湘云更是无能为力。

那曾经照亮她生命的诗词,在主母的淫威面前,苍白如纸,甚至成了“矫情”

“心大”

的罪证。

更残酷的是薛姨妈的“解决”

之道:“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两银子,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

卖了几两银子。

这便是她最终的价码。

曾有人叹,若她不学诗,只安分学些管家实务,或许能在后宅有一线生机。

可笑!

夏金桂岂容得下任何一点威胁?更何况,她连这点权力都未曾沾染。

也有人恨,冯渊并非良配,贾雨村背信弃义,才是祸根。

或许。

但命运从未给过她选择的机会。

大观园的群芳,给了香菱一块糖,一块包裹着艺术光华、友谊温暖,却跨越了她本不该企及阶层的糖。

让她尝到了什么是“人”

的活着,什么是精神的自由。

然后,再眼睁睁看着,甚至无意中助推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