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章 唐赛儿的组织思路(3 / 4)

,也只是理论上的。虽然军户和民户并不是同一个衙门管理,但官老爷们互相勾结一下,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实在太简单了。在这方面,他们非常积极主动,根本不是设置某种制度,就能阻止的。

    因此,军户往往不止要承担军务,还要凑数去干活,负担甚至更大。而且他们的管理比民间还严,都没有办法耍滑头减轻压力。结果,很多军户也纷纷入教,试图抱团对抗无良上司。当地本来就有组织起来练武的传统,这些人加入之后,正规化的速度就进一步加快了。

    真正起事的时候,教内的军户,还是有不少人最后也没下定决心,没有来参加。不过,那些没有跟着造反的人,战斗意志也不强。各地防区的士兵,就经常划水甚至开小差逃走,让他们机动起来容易了很多。

    但后来,被朝廷调来的外地军户,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唐赛儿他们一度击败过南下明军的先锋,感觉这些人的战术风格,和本地卫所兵不太一样。战斗意志则远强于本地的军户。被他们俘虏的明军也往往不愿意投降,唐赛儿问他们为什么,那些人都说,自己家小还在燕地,而且一直以来都受到朝廷的恩惠,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遇到不平的事情,军中也会帮他们出头。要是背叛了卫所,投靠他们,才是背信弃义吧。

    这些事情,给唐赛儿印象很深,所以她一直觉得,师祖传下来的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很多东西在随着时代而变化。比如,相比于劝说和动员民众,想把军户也组织进来,难度就要高不少。这和当年师祖们劝说大元的军户时,面对的状况就完全不同。

    而到了这边,她有些意外地发现,军人反而是很容易说动的。佣兵们对旧雇主普遍没有多少忠诚心,甚至经常有不少怨气。而且,他们的需求也非常低,甚至不指望能填饱肚子,只要把大家组织起来,避免被周围无穷无尽的当地人追杀,也就够了。这边也没有多少值得顾虑的事情,因为很多佣兵本来就是一个人在外地漂泊卖命。反对原本的雇主,和他家乡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运气好,还有家乡的话。

    至于收编之后的事情……现在战斗一场接着一场,中间不会有多少空闲时间给大家胡思乱想的。如果后续打赢了,那么佣兵们就会服气,临时性的物资供应也会恢复正常,整个军队也就“正规”化了;如果后续打输了,那也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

    因此,唐赛儿发现,比起事多的中原人,这边反而更有利于她发挥经验了。

    搞定这些士兵之后,其他人实际上也很好办。她调查一番之后发现,大部分小贵族其实并没有他们表现的那样,在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他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最希望的,就是稳定的环境。

    唐赛儿告诉其他人,根据师承的说法,和她自己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