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陈兴业也全力配合。
在这个举国一心的时代,这样的项目受到大力支持。
保密工作早已就绪,尽管早期研信息在研究所内部传播并附有报告,但具体参数和图纸仅限高级研究员讨论。
口径突破85毫米后,十四科室的数据已全面保密,只有陈兴业和张兰这类级别的人能接触。
十四科室的成员虽家庭背景无大碍,但仍需警惕外界干扰。
敌特或破坏分子可能针对成员采取行动,因此他们始终保持高度警觉。
1oo毫米无缝钢管的技术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属顶尖,这无疑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交代完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后,王卫国提到部将派人协助保护十四科室人员的安全,并预防内部泄密。
十四科室成员对此表示支持,许多人积极协作,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这项研究的战略价值。
组织的重视意味着他们的努力更有意义。
三天时间匆匆而过,十四科室的所有研究员都留在研究所内。
在拥挤的四九城,宿舍资源紧张,陈兴业所长与部分职工及家属沟通后,争取到了几间宿舍。
虽然过程顺利,但主要是考虑到这些人曾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许多同事主动调整居住空间,为这些英雄腾出地方。
何裕柱也住在宿舍楼里,尽管陈兴业和其他研究人员提议让他独享一间房,但他婉拒了这份特殊待遇。
在他看来,身为宗师级体魄,多挤一挤并无大碍,也不会影响健康。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随身携带两三本专业书籍,专注于与重工业领域的知识。
即使无缝钢管已突破1oo毫米口径的研瓶颈,何裕柱依旧保持学习状态。
他认为,成果并不意味着可以松懈,而是开启新的挑战。
他并非单纯打卡上班,而是真心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贡献力量。
成功突破后,何裕柱感到欣喜,但也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他深知,实验室中的每一个创新点子,都有可能推动国家科技和军事实力的进步,从而让国内将士获得更先进的装备。
他所在的领域如此,国内各行各业亦然,无数志士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推动国家展。
因此,他始终保持警醒,不敢有一丝懈怠。
三天后,部传来新消息。
这次,王卫国和张春明再次亲临,不同以往的是,六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近五十名战士停驻在研究所大院内。
与上次不同,王卫国和张春明在简单向陈所长交代后,便带着战士们来到十四科室人员休息的宿舍楼。
大喇叭通知后,约十分钟,十四科室的研究员们已在宿舍楼下集合。
看到王卫国带来的阵势,大家都好奇地打量着他。
王卫国和张春明很快找到何裕柱。
"
柱子,过来。”
王卫国招手示意,即使在人群中,他也没摆出部长的架子。
"
王哥,张哥,上面有新指示了吗?”
何裕柱注意到这次的阵势,已隐约猜到几分。
王卫国点头说:“柱子,你研的这种1oo毫米无缝钢管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