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厂长,何工,我们这次完成了全厂十个车间的改造。
改造前,我们的月钢产量为5ooo吨,钢绳、钢钉等机床产品共计6ooo斤;改造后,月钢产量提升至吨,钢绳、钢钉等产品的生产量增加到斤!”
孙胜利在宣读数据时,语调中透着明显的激动。
不仅是他,车间里的其他主任乃至厂长,在听到这个数字后,都感到难以置信。
短短几天,轧钢厂的各项生产指标竟然翻了一倍。
根据计算,仅红星轧钢厂一年就能生产12万吨钢铁。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年钢铁产量不过2oo万吨左右,这意味着他们一个轧钢厂就占了全国产量的6。
这一成果还是基于设备刚完成改造,工人们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取得的。
随着设备进一步稳定运行,未来的产量仍有提升空间。
这样的成果令人震惊。
尽管他们在四九城,城市性质与工业重镇有所不同,但即使对比那些工业达地区,这样的产能也十分突出。
而且,随着冲压机床的升级,生产效率还将大幅提升。
厂长听后,目光中闪现兴奋的光芒,显得信心十足。
面对如今的局面,若不能有所建树,实在辜负了何裕柱提供的图纸和指导。
一旁的何裕柱对孙主任提到的数据似乎并不惊讶。
在他看来,这样的产量在当下已是不错,但他已见识过前世东方工业大国的生产能力,所以对此并无太大感触。
然而,他的冷静表现却让厂长等人对他刮目相看。
稳重的心性和可靠的工作态度,加上卓越的工业才能,难怪他在大四时便通过了六级工程师考核。
未来,何裕柱必将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他们心里明白,像他们这样的轧钢厂,未来恐怕很难再有机会与何裕柱多打交道了。
只能趁着这几回联系,尽量和这位未来的高级工程师建立更多关系,这对工厂来说绝对是有利无弊的。
谁能想到,仅仅是看了人家随手画出的一张图纸,就给轧钢厂带来了如此大的改变?
傍晚时分,在厂长等人的热情邀请下,何裕柱又一次在食堂享用了一顿特别的饭菜。
依旧是李保国掌勺,但这次,李保国在坐下用餐后,察觉到厂长等人的态度比上次更加热情。
结合近期工人们对车间设备更新的讨论,李保国心中已隐约猜到,柱子应该为轧钢厂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转眼半个月过去。
时间来到1955年5月底。
自从帮助轧钢厂改进车间设备后,何裕柱便每天都在清华大学忙碌地筹备毕业事宜。
他的情况已经符合毕业标准。
大学四年间,他表了近百篇具有实际研究价值的论文,绝非那些随意拼凑的低质文章。
仅凭这些机械工业领域的论文,就让他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毕竟,作为最年轻的六级工程师,且师从着名教授孙先生,何裕柱自然备受关注。
至少,清华大学始终留意着他的动态。
校方甚至组织学生小组专门研究他表的论文。
单这一点,就让许多在此授课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