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靠出名来收集愿力(2 / 3)

p>

每一念皆为因,思想得到回应,便无法相忘,这便是果,亦是回响。

念念不忘,付诸实践,多行善举,则必将承受更多的福报,这便是回响。

试想一位美丽女子,念念不忘,自然思想得到回响,日夜思念。

倘若付诸实践,穷追不舍,或许会受伤,或许会如愿以偿,又或许会遭遇“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境遇,这些都是回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然而,张其金的愿力回响,却是源于身、口与意三个层面。

如今,人们谈论此事时,仅仅看到了张其金的照片,却未提及他的姓名,这仅涉及到身的层面,因此他所获得的愿力便显得微乎其微。

因为这些关注新闻的人只知神秘人的外貌特征,却不知其名讳。

口与意尚未得以展现,而这个意,正是心灵深处的情感。

唯有读者能够将心与口紧密相连,方能接收到强大的愿力。

如今口与心均未显现,故而他所能接收到的愿力尚不及三分之一。

张其金在阅读完新闻之后,现路上的行人逐渐增多,于是便放弃了逃跑的念头。

他与王阳明促膝交谈,直至到达酒店附近的一家早餐店,他便点了一杯豆浆,十二个馒头和十五根油条坐在早餐店里吃了起来。

在吃这些食物的过程中,张其金仍不忘向王阳明请教:“导师,既然我与夏雨婷的绯闻能为我带来如此巨大的愿力,且仅限于身的层面,尚缺心与口。

您觉得,今日我是否应再度寻找夏雨婷,并向媒体公开我的身份呢?”

“智者,你的想法颇有道理,但我担忧,若你亲自前往,恐将使你接近孟笑姝之事变得更为艰难,而且若你如此行事,只怕会适得其反。”

王阳明如是回答道。

王阳明果然不愧为心学大师,他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导师,您的意思是说,我若刻意再次接近夏雨婷,并向媒体主动曝光身份,只会令夏雨婷心生厌恶,孟笑姝可能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难道不是吗?”

“儒子可教,我正是此意。”

张其金听罢王阳明的解释,深以为然。

若他主动接近夏雨婷,对方必定会怀疑他另有所图,同时孟笑姝也会得知此事。

若是如此,夏雨婷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倒也罢了,毕竟他与她原本就不会有太多交集。

但若孟笑姝对此产生排斥之心,那他想要再度接近这位佳人可就难上加难了。

根据心理学中的晕效应来讲,初次见面时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且难以轻易改变,这便是因效应的神奇之处。

人们在评价他人之时,常常会先入为主,并倾向于相信次接收到的信息乃是真实可靠的。

因效应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次获取信息→初步确立印象→筛选后续信息。

正如中国古典文学巨着《红楼梦》中所述,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这个妹妹,我似乎在哪儿见过?”

这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也奠定了日后两个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脉络。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在日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