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和娄家的联系(2 / 4)

激着某些人的神经,尤其是95号院的贾家。

贾张氏又一次坐在门槛上,看着陈家司机搬东西进去,嘴里忍不住酸溜溜地对秦淮茹说:“瞧见没?又是香港来的!这陈家攀上高枝儿了,净是些咱们见都没见过的好东西。

你说那盒子里装的是啥?金条吧?”

秦淮茹正在洗衣服,手冻得通红,低声道:“妈,您就别瞎猜了,人家有人家的门路。”

“门路?还不是救了个有钱的老资本家!”贾张氏哼了一声,“我说他怎么那么好心,拼死拼活去救人,原来在这等着呢!指不定收了人家多少好处!”

她的恶意揣测毫无根据,却能在心里获得一种扭曲的平衡,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陈家能过得那么好,而自家却如此困顿。

事实上,陈小满对此颇为淡然。

他享受这些物品带来的便利和新奇,但从未将其视为多么了不得的恩惠。

他更看重的是通过与娄家的联系,能更快地获取海外前沿的科技、商业信息,尤其是关于医药和电子产业,这对他商业帝国的布局更有价值。

娄家在香港及海外的深厚人脉,为他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这才是无价的。

有时,他也会将一些不太敏感、富余的“礼物”,比如多出来的巧克力、点心,分送给关系亲近的邻居或公司里的骨干员工,也算是一种低调的分享。

但这些东西,从未出现在95号院贾家的桌上。

这种微妙的关系和物质上的巨大落差,在南锣鼓巷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持续发酵。

陈小满在更高的维度上拓展着他的事业和人脉,享受着时代红利与自身能力带来的优渥生活。

而贾家则困在自己的方寸之地,被嫉妒和怨气包裹,眼睁睁看着邻居的生活如同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至望尘莫及。

巷子还是那条巷子,但巷子里的人生,早已天差地别。

冰雪消融,柳条抽芽,南锣鼓巷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陈家的日子,如同这万物复苏的季节,蓬勃而充满新的气象。

得益于娄家这条稳定的“外部渠道”,陈家的生活品质提升到了令街坊邻里难以想象的程度。

陈小满的书房里,多了不少港版和外文的商业、医学期刊,让他能更精准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国际前沿动向。

安雨琪偶尔会用那些进口的烤箱尝试烤制西点,香甜的气息飘散出来,成了93号院又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奇闻”。

陈瑞华则成了同学里最早用上电子词典和高级随身听的人,虽然陈小满严格要求他不能炫富,但少年人眉宇间那份见多识广的自信,是藏不住的。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陈中华身上。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通过父亲的牵线,与娄家在海外的一些商业分支也有了接触。

娄家感念陈小满的恩情,对陈中华自然是倾力相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实习和考察机会。

这使得陈中华的视野和能力飞速成长,远超普通留学生。

这天,陈小满正在书房接听陈中华从国外打来的越洋电话。

“爸,娄爷爷这边介绍我去参观了他们的电子元件厂和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