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海运代漕好处多(2 / 9)

来的流民,现在还多了山东西路的百姓,无论是人手还是粮食都有些捉襟见肘。

    不得已,刘淮甚至要聚拢一些兵马来维持秩序,元帅府与节度府的文吏们也全面出动,以保证秋收不会受到打扰。

    魏胜也通过元帅府下令,开展了规模最大的以工代赈,刚刚运往府库的粮食又被运了出来,流民集团被分割开来,转移到各地,修路修渠。

    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自救运动中,第一批自海上抵达的商船运来的十大船粮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即便在百忙之中,刘淮还是亲自去接待了此次的商船头领,何子真,并且叫上了何子真的父亲何伯求作陪。

    何子真自然是诚惶诚恐,然而作为开辟航路的功臣,他当得起这番礼遇。

    不要看金国海军、宋国海军、山东义军皆是通过海运南下,但那更多的是军事上的孤注一掷。

    但是商业跟军事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在军事上,可以用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作冒险,难道在行商上也可以如此吗?

    所以,除非是有成熟的航路,否则根本不可能用海运代替漕运。

    但是成熟的航路也得是用命填才能填出来的。

    东亚也没有地中海那种大澡盆,一出门就直接面对狂暴的西太平洋,对于海运技术要求太高了。

    然而即便有这么多困难,在一代又一代中华航海家的努力下,到了宋朝,这一切终于有了眉目。

    从科技上来说,舰船的建造技术已经成熟,尤其是指南针牵星术与水密封舱的发明使得远洋航行有了可能。

    而宋金两国之间的海洋贸易与军事交锋也使得航路的探索愈加成熟。

    无论是通过李宝寄来的信件还是说苏保衡留下的文书,刘淮都发现,近海是难以开辟航路的,因为暗礁太多了。

    看上去最稳妥的循岸而行不仅仅会遭遇浅滩暗礁,更是会迁延时日。

    反而是远洋航行才是正路。

    但是大洋航路有一个重大问题。

    风帆时代中,洋流与季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在许多古代留下来的海图中,吕宋岛的位置要比台湾近太多,就是这个原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