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谁言良将非良相(2 / 5)

归心似箭,虽然各军的第一猛安全都没了,但主力尚在,忠义军几千兵马只能作拖延,阵战不是对手。

    第三个,则是上书朝廷的文书,让赵构来建康,别躲在临安了。

    此时最紧要的战事已经完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已经消失,赵构作为皇帝,必须来建康来坐镇,从而鼓舞士气,为接下来的战略来拍板。

    来往临安消息传递实在是太慢了。

    虞允文其实也不想让赵构来作总指挥,想让太子直接来,但用膝盖想这都是不可能的。

    上一封这样的文书,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虞允文流放,太子被废。

    刘淮皱着眉头看完了三封文书,随后就在军议中一言不发,李显忠等人连连回头,以目相视,他却终究没有说什么其余。

    军议解散之后,刘淮火速写了文书,派遣数名军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知了他们,让这些军使火速赶到邳州,一定要将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诉魏胜。

    并且刘淮在书信的最后,他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宋军一定会逡巡不前,不敢与徒单贞主力作决战,忠义军一定要早做准备,不要在邳州与金军主力死磕。

    打不过的!

    如果忠义军死伤惨重,山东的大好局面一定会丧失。

    这并不是刘淮一拍脑门所作出的判断,而是因为在历史上,张子盖那群人就眼睁睁的看着金军安然撤军,一点都不敢追击。

    敢于跟金军作战的两淮兵马,此时全都在巢县,如果建康大军敢跟金军死磕,早特么干什么去了?

    一切正如刘淮所料的那般。

    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就在刘锜醒来的第二天,建康大军三万步骑,一万水军,浩浩荡荡的出征。

    目标正是……

    巢县!

    这个战术动作直接把虞允文整懵了,一日之内,去了五封文书,询问枢密相公叶义问到底想要干什么?

    刘淮觉得虞允文是昏了头了。

    他们来还能干什么?

    来他妈抢功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