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占春闱登科举(2 / 5)

军之中也有完整的赏赐与晋升体系。

    这些人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没有问题,而且也算是符合这个时代武人提拔传统。

    但是文臣就有大问题了。

    现在山东官吏大约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刘淮的节度府与魏胜的元帅府官吏,相当于中枢官员。

    一部分是地方官员,包括知州、通判、知县、县丞在内的正规官员体系。

    这些官员来源方面十分驳杂,

    有陆游、张孝祥、徐宗偃、朱熹等来出身宋国的官员;

    还有何伯求、崔蛤蟆、张丑等地方豪强;

    还有如同罗谷子、高敞等山东本地出身的官吏;

    甚至还有李通、梁肃、梁球这般金国尚书宰执一级人物。

    但这些大部分都是主动来投靠,在刘淮眼前过了一遍,历经考验,方才能登上高位。

    但关键在于,刘淮又不是百目天王,哪里能把所有人都看在眼前了呢?

    随着收复失地,现在山东两路近二十个州府,百多个县,县一级的官吏刘淮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管了,即便山东如今实行二元政治,有魏胜这个理论上的义军最高领导人协助拍板,却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吏与官之间的隔阂不存在了,为了补充地方官员,有政绩的更员跨过了那条线,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迅速引起了正统士大夫的侧目。

    小吏之所以能在地方办成事,大多数是地方强力人士,黑白两道通吃,家里还能有些家资,甚至还会有及时雨般的人物。

    这种人让他们当地主官是会出大事的。

    而且凭借封建时代的行政考核手段,也很难覆盖到吏员这种程度。

    科举大家同一张卷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有个评判标准。

    小吏干的好不好,还不是上级一句话的事情吗?

    得,又回到举孝廉上面了。

    小吏当上官员之后,再反哺家族,重新再复刻前路,直到地方上盘根错节,从寒门变成豪强,再成为世家。

    到时候再造出一个四世三公来就搞笑了。

    哪怕现在有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