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坚定。
他终于切身体会到,为何史书中那些真正的孤臣直吏,能够一往无前。
因为公理正义,就是他们最坚硬的铠甲!
“靖海伯……”
赵贞吉睁开眼,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深深的无奈,再无半分“劝和”
的意思,“事已至此,纠缠无益,更不可因一时意气,坏了朝廷大典。”
他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众人,最终做出决断:
“既然合议难以为继,彼此攻讦徒耗光阴。
为公平计,为社稷计,本官提议:所有待议之卷,无论之前争议如何,尽数作罢!
今日暂且休议,明日辰时,我等重新开始!
所有人,摒弃前嫌,放下私念,仅以文章本身优劣论高下!
诸位可有异议?”
重新开始?摒弃私念?
这看似无奈折中的办法,此刻却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浮木。
赵文华等人虽然恨得牙痒,但也知道这是唯一能避免彻底崩盘、玉石俱焚的下场。
陈恪那“上秤”
的威胁悬在头顶,他们不敢再争。
其他人更是如蒙大赦,只要能结束这场噩梦,怎么都行。
“下官无异议!”
陈恪第一个朗声应道,声音斩钉截铁。
他要的就是公正的程序,只要规则回归正轨,他就无所畏惧。
“下官……附议。”
赵文华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脸色灰败。
“附议。”
“附议……”
稀稀拉拉的附和声响起,带着劫后余生的味道。
翌日,辰时。
阅卷所内,烛火通明,却弥漫着一种诡异而肃穆的气氛。
昨日剑拔弩张的硝烟似乎尚未散尽,但每个人脸上都多了一份近乎刻板的“专注”
。
流程重启。
一份份朱卷在沉默中被重新审阅、评判。
没有争吵,没有攻讦,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偶尔响起几声低沉的商议。
规则回归,私心暂退。
奇迹般地,一种久违的公平感悄然降临。
那些被赵文华等人刻意攻讦的锐利之卷,因立意新颖、切中时弊而被重新审视、肯定。
那些被陈恪强硬驳回的“垃圾”
,再也无人敢提。
而那些真正功底扎实、立论持中、文理俱佳的卷子,开始浮出水面,得到越来越多考官的认可。
其中一份卷子正是书呆子陈谨所作,尤其引人注目。
它纵论古今,从上古“市易有无”
谈起,梳理历代海路贸易兴衰,条分缕析,文气平和,逻辑严密。
既不盲目扞卫祖制,也不激进鼓吹开海,而是客观分析利弊,最终以极其标准的“颂圣”
收尾,姿态恭谨,滴水不漏。
昨日在混乱中,它只是诸多“甲上”
卷之一,虽有亮点,却也被淹没在攻讦的噪音里。
今日,在重新审视下,这份卷子的“根柢深厚”
、“立论持中”
、“文理俱优”
变得无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