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大事不断,聚焦莫斯科
九月的苏联,已经寒风骤起,一片肃杀。
昔日红场上激昂的标语色彩剥落,与灰蒙蒙的天空一同构成一幅压抑的画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躁与等待,仿佛整个国家都在屏息,等待那最终审判的落锤。
在这种万众瞩目的时刻,秦远和他麾下的远东集团,反而显露出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静。
先前疾风骤雨般的并购浪潮明显放缓,集团的精力转向了对已收购的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制造厂、新西伯利亚化工厂等庞然大物的内部整合与消化。
王功泉、刚子等人频繁穿梭于各地工厂,稳定工人情绪,调整生产线路,将远东的管理模式和“沙皇格瓦斯”这样的爆款产品注入这些垂死的巨人体内,试图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与集团实业的“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东国际银行的“动”。
凭借着不限制“卢布兑换美元”这一在乱世中堪称“傻瓜式”福利的策略,远东国际银行在恐慌的民众心中,几乎成了财富的最佳避风港。
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等主要城市的分行门口,长龙从未消散过。
人们用麻袋装着迅速贬值的卢布,渴望换到能保住身家的美元,或者存入银行,换取那高得令人心安理得的利息。
远东国际银行的知名度与信誉,在这股恐慌性兑换潮中急速攀升,其风头一时无两,直追盘踞多年的瑞银、旗等跨国金融巨鳄。
而随着八月份的那场政变发生,苏联仿佛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般。
大批嗅到血腥气的国外银行、对冲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如同闻到腐肉气味的鬣狗,一窝蜂地涌入莫斯科。
他们带着庞大的资本,其目的不言而喻。
为了商机而来。
毕竟,如果说以前国际上对于苏联未来的命运,仍然有着一层迷雾,有着多种可能。
但现在,这场政变,就像是一声发令枪,彻底撕开了笼罩在苏联命运之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庞然大物,一头横跨万里的巨鲸苍熊,它的死亡,能带来多少好处。
这一点,对于任何有点脑子的金融家,都能计算的清清楚楚。
然而,市场早已被先到者瓜分殆尽。
旗、摩根等老牌玩家,凭借提前数年的布局,通过合资、代理人等精巧手段,早已在苏联的金融土壤中深深扎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利益藩篱。
后来者若想分一杯羹,要么付出高昂代价从巨头指缝间求食,要么,就只能寻找新的、未被完全掌控的突破口。
秦远虽然是中国人,但是远东国际银行却是挂名在伊莲娜之下,而且还得到了莫斯科国际银行的持股支持。
自然而然成为了许多后来者眼中绝佳的“跳板”和“合作伙伴”。
这其中,尤以姗姗来迟却又野心勃勃的美国富国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态度最为热切。
而这对于秦远而言,无疑是意料之外的契机。
过去他向海外转移资金,进行抵押贷款,多是通过旗银行作为中间人进行操作。
现如今,随着远东国际银行的崛起,旗早已将其视为潜在威胁,双方关系虽未彻底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