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不可预知的未来,苏联的四种命运(1 / 4)

第241章不可预知的未来,苏联的四种命运

卢日科夫此人,其政治生涯堪称一部草根逆袭的教科书。

由于缺乏显赫的背景和耀眼的学历,在五十岁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化学研究等技术工作,是个典型的中层技术官僚。

命运的转折点在于他结识了叶氏。

随着叶氏在苏联政治漩涡中崭露头角,卢日科夫的官运也随之亨通。

秦远很清楚,在后世,叶氏将在联盟的废墟上攫取最高权力,成为俄罗斯的首任执政者。

彼时,在西方顾问的建议下,叶氏将在全国推行“休克疗法”。

而卢日科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并未盲从,而是说服叶氏,将莫斯科作为“经济特区”全权交予他治理,允许他探索一条不同的改革路径。

记忆中,那位经常头戴招牌式鸭舌帽、深入工厂车间、学校课堂和贫困市民家中的莫斯科市长形象,与眼前这位副市长逐渐重合。

他不摆官僚架子,能与三教九流打成一片,这种亲民作风让他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也为他汲取民智、制定更贴合实际的政策提供了可能。

正是在他的主导下,未来的莫斯科虽历经动荡,却并未像其他城市那般沉沦。

他鼓励市民经商,用收取的税收大力修缮基础设施,筑路盖楼。

他的私有化改革相对温和渐进,通过一系列利好政策,短短几年内就让莫斯科焕发出惊人活力。

那时的莫斯科高楼林立,商业繁荣,企业良性发展,就业充分,市民福利和退休金也得以提高。

与被休克疗法毁灭的其他周边地区,俨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更关键的是,他对行政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忠诚体系,并巧妙运用财政预算和媒体影响力,将莫斯科打造成一个独立且高效的“王国”。

到1995年,莫斯科仅私有化收入就上缴了4万亿卢布,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样一个凭借铁腕与智慧,亲手缔造了莫斯科繁荣,并将城市治理权视为禁脔的人,绝不容许任何势力挑战他在莫斯科制定规则的绝对权力!

无论这股势力是来自内部的对手,还是外来的资本。

所以,秦远最后那句关于“规则制定权”的话,就像一把尖刀,刺破了卢日科夫所有的犹豫。

直抵其最核心的政治本能与权力欲望。

办公室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只有卢日科夫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的声音,不断响起。

片刻后,他抬起眼,目光如炬地看向秦远:

“事情已经闹大了,十国银行递到央行那边的诉状,分量不轻。”

“你想让我,怎么帮你”

听到这话,秦远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迈过去了。

他立刻将心中的筹划说了出来:

“市长先生,我希望市政府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消息报》等友好媒体释放明确信号,肯定远东集团对莫斯科的贡献,对冲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

“同时,在必要时,能否请市政府出具一份函件,证明远东国际银行的运营符合莫斯科的发展规划,是受到欢迎的投资者”

秦远很清楚,市政府的发声,毫无疑问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