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财富榜第二,深入莫斯科基底(4 / 6)

;   证据确凿。

    秦远立刻将关键信息加密上传至云端,并设置定时发送机制:一旦他失联超过七十二小时,所有资料将自动群发给《莫斯科时报》、BBC俄语频道及美国国务院驻莫斯科办事处。

    他不怕斗争,只怕死得不明不白。

    12月14日,秦远乘专机抵达古比雪夫。

    这座城市坐落在伏尔加河畔,曾是二战时期的战时首都,如今却是典型的苏联工业衰败样本。街道破旧,路灯昏暗,行人脸上写满疲惫。但在秦远眼中,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在散发着金光。

    迎接他的是地方政府派出的一名副秘书长,态度恭敬却不热络。显然,他们还不清楚这位“中国投资人”究竟有多大能量。

    入住宾馆当晚,他又收到一条新短信:【明日九点,市政府小会议室,涅克拉索夫行程有变,改为闭门座谈,请准时到场。】

    第二天清晨,寒风刺骨。

    秦远穿上定制西装,领带夹上镶嵌着一枚不起眼的银色鹰徽??那是他在模拟游戏中解锁的“命运象征”,据说能小幅提升谈判成功率。进入会议室时,他发现现场仅有六人:两名地方领导、三位中央特派观察员,以及一位身穿灰色大衣、头发花白却目光如炬的老人。

    正是谢尔盖?涅克拉索夫。

    会议一开始,气氛便异常紧张。地方官员极力渲染“稳定压倒一切”,反对大规模私有化;而中央代表则坚持“唯有市场化才能救经济”。争论持续近一个小时,毫无进展。

    直到主持人看向秦远:“秦先生,听说您有些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他站起身,用流利的俄语说道:

    “各位领导,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昨天我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太太提着暖水瓶排队买热水,因为她家已经三天没供暖了。而就在五公里外,一座装机容量二十万千瓦的热电厂正在闲置,理由是‘缺乏燃料结算渠道’。”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源问题,而是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我们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熟练的工人、丰富的能源储备,却因为僵化的体制,让人民挨冻受饿。”

    “所以我建议,成立‘伏尔加河流域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由外资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地方政府保留51%股权,实行董事会决策制。第一年目标:恢复全市90%以上居民供暖,第二年实现电力自给并对外输出。”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