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指尖在终端边缘轻轻滑过,屏幕上的信号残留轨迹刚刚消散。他没有抬头,只是微微侧身,左手压低示意,陈宇立刻向右贴紧巨石,林悦也收住呼吸,蜷缩进树根凹陷处。
三人都没再动。风从山梁上方掠过,带起几片枯叶在石台边缘打转。沈逸缓缓将终端翻转,背面的散热口朝下,避免热源向上扩散。他轻点两下,天选系统悄然启动“隐频侦测模块”,接收频段调至最低功率,像一根细线探入黑暗,无声拼接西北方向的电磁波动。
数据开始回流。三组雷达节点呈三角分布,交替运行,扫描间隔十一分钟,每次持续九秒。交叉覆盖范围正好囊括前方裸露石台。
“有规律。”他在心里确认。
陈宇用战术刀尖在地上划了三道短痕,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意思是:要不要派人前出查看?沈逸摇头,抬手做了个“停”和“等”的手势。现在任何主动探测都可能触发反制。
他闭上眼,进入策略模拟空间。环境参数输入完毕——夜间微光、地面湿度、风速、敌方扫描周期。推演开始。百次模拟在瞬息完成,最优通过窗口锁定在每轮扫描结束后的第七到第十六秒之间,持续约九十秒。时间足够,但容错率为零。
他睁开眼,用手语逐一向两人传达:等待下一个扫描间隙,贴林缘推进,目标石台尽头。
林悦点头,手指轻轻抚过背包外侧的干扰器开关,确认电源已切断。她把背包挪到身前,双臂环抱,防止设备因震动发出声响。陈宇则检查了武器保险,将战术刀收回腿侧套筒,整个人伏得更低,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沈逸盯着终端右上角的倒计时,那是系统根据最后一次扫描波推算出的下一轮启动时间。还剩两分十四秒。
他忽然察觉到一丝异常。不是声音,也不是光线变化,而是空气流动的细微差别。原本从山顶斜吹下来的风,在某一刻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仿佛被什么阻挡了一下。
他不动声色地抬起手腕,调整终端微波感应模式。屏幕上出现一个模糊的移动热源轮廓,正沿着西北侧缓坡缓慢下行,距离他们不到三百五十米,速度稳定,轨迹呈Z字形。
巡逻队。
而且不是单人。
他立即用手语补充新情报:三人编队,Z形路线,预计七分钟后进入视野区。
陈宇眼神一紧,手指无意识地搭上了枪柄。沈逸轻轻摇头,又做了个“绕开”的手势。但现在绕行意味着必须穿越无遮蔽斜坡,风险反而更高。
唯一的路,还是石台。
他重新调出地形透析功能,结合夜间成像,仔细分析石台表面尘土扰动痕迹。近两小时内,确实没有明显足迹。说明巡逻路线固定,且间隔较长。只要把握好时机,仍有通过可能。
他取出微型折叠无人机,外壳早已用绝缘胶带包裹三层,连螺旋桨叶片都涂了吸波材料。他慢慢展开机臂,动作轻得如同掀开一页纸。
倒计时还剩四分钟。
他将无人机握在掌心,等待下一波扫描结束。九秒钟的静默期,是唯一的机会。
终于,终端提示:扫描中断。
沈逸缓缓抬手,将无人机贴近胸口,借身体遮挡红外特征。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按下启动键。旋翼无声展开,升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