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向左横移,避开真实威胁路径。王哲的定身箭矢射出,命中敌方法师腿部,延迟其技能释放。林悦的控制链紧随其后,波纹扩散,命中两人。
控制链衔接成功。
敌方攻势被截断,被迫后撤。
资源塔防御圈稳住,未失守。
可敌方并未放弃。他们改变策略,转为分推控图。三分钟后,中立资源“风眼”刷新于地图中央峡谷。敌方五人集结,以中单为核心,迅速向资源点推进。
沈逸调取前三次团战的响应延迟曲线,逐帧分析。林悦与王哲的协同误差集中在“突进响应阈值”区间——每当敌方发起多段突进,两人的技能衔接就会出现0.2至0.4秒的延迟。这不是操作问题,是神经反馈节奏的错位。
他立即生成个性化补偿算法,将林悦的技能释放阈值与王哲的走位预测模型进行动态耦合,形成补偿链路。算法通过神经接口同步推送,两人视野边缘浮现一行微小提示:“响应补偿已激活”。
指令密度随之调整。
沈逸下令全员进入“低频交互模式”,将战术标记减少40%,不再依赖密集信号,转而以环境标记与节奏走位引导行动。法杖点地的频率降低,但每一次都精准对应敌方移动节点。团队的呼吸感回来了,不再是紧绷的弦,而是有张有弛的律动。
敌方拿下“风眼”,积分差距扩大至15%。
观众席传来低语,直播画面切入,弹幕开始刷出“夜莺战队不过如此”“无声阵型也就那样”。苏瑶的声音没有出现,主屏幕依旧停留在战斗视角。
沈逸站在资源塔边缘,法袍袖口的暗银纹路在补偿算法同步完成的瞬间泛起微弱蓝光。那不是“隐藏身份加持”的常规反馈,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数据共振——系统模块之间产生了未知耦合。
他没有深究。
此刻,敌方正从回音谷方向集结,准备发起新一轮推进。热力图边缘,一处未激活的灰色节点悄然闪烁,位置正是系统此前标记的“回音谷坐标”。它不在当前推演路径中,却持续释放低频异常信号。
沈逸将该节点设为待查优先级,未作标记。
他抬起法杖,轻点地面。
三下。
节奏依旧。
林悦的法杖抬起,技能前摇与他的走位形成闭环。她不再紧盯信号,而是感知节奏的起伏。王哲的视角稳定,走位修正提前0.3秒完成。张锐的攻击欲望被压制,转为防守诱敌。
敌方五人压进,中单刺客携带瞬影符文直扑后排。
沈逸向左横移,法杖划地,释放“虚影残响”。
假信号扩散。
敌方刺客锁定假身,第一段突进完成。
第二段即将触发。
王哲的箭矢提前释放。
林悦的控制链起手。
张锐的诱敌技能炸开。
敌方刺客突进落点偏移,未能切入后排。
控制链命中。
技能衔接成功。
敌方中单被逼出闪现。
团战未起,攻势已溃。
比分仍落后,但阵型稳住。
沈逸调出全队响应延迟曲线。最新数据:平均延迟0.31秒,峰值响应0.15秒。误差区间收窄,协同稳定性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