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失误,都会在角色视野边缘闪现一道极细的红光,不提示正确路线,只标记“偏离阈值”。
第三轮,难度再升。
敌方AI开始采用混合战术:先以低威胁单位诱导走位,再在视觉盲区埋设高爆发陷阱。一名队员在穿越烟雾区时,因未察觉技能光影交错的延迟,触发连环控制链,团战瞬间崩盘。
“停。”沈逸按下终止键,“刚才那波,谁发现了光影异常?”
无人回应。
“不是你们反应慢。”他调出视角回放,“是你们还在等‘提示’。真正的战场没有高亮标记,也没有倒计时预警。你们要训练的,是把系统推演的结果,变成肌肉与直觉的共鸣。”
他转身打开权限,将昨夜星火队提供的未公开热力模型接入训练系统。新的模拟开始,这一次,地形遮蔽与光影交错被精确到毫秒级错位。队员们必须在0.3秒内判断哪一片阴影是安全区,哪一道光是陷阱前兆。
林悦的手指在控制板上微微发颤。第三次尝试,她终于在雷暴间隙中捕捉到了那一瞬的视觉断层,带着团队从斜向裂隙穿出,完成了首次无伤亡转场。
“成功了?”她抬头看向沈逸。
他没有点头,而是调出她的神经反馈曲线。“你的心跳在穿出前下降了12%,呼吸频率稳定,说明你不是靠猜,是靠预判。这才是我们要的训练效果。”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训练室的灯光未曾熄灭。
沈逸将“心理诱导型控场”拆解为独立训练模块,要求每位队员在特定情境下刻意暴露“破绽”——走位迟疑、技能空放、血量压线却不撤退。系统AI的攻击优先级随之波动,他们则在生死边缘练习反杀节奏。
一名平日沉默寡言的队员在一次模拟中突然改变策略,故意让敌方刺客锁定自己,却在控制链启动的瞬间利用地形反弹技能,反向触发群体击退。沈逸盯着他的操作记录,眼神微动。
“你刚才……预判了AI的锁定延迟?”
“不是预判。”队员摘下头盔,额角带汗,“我试了七次,发现它每次锁定移动目标时,会在第三个步伐节点有0.1秒的校准停顿。我卡在那个点上动了一下,它就判定了目标丢失。”
沈逸沉默两秒,将这段数据单独标记,存入“潜力挖掘预警”数据库。系统自动标注:【高阶行为模式识别能力,建议纳入核心战术轮换体系】。
第七轮综合模拟,沈逸亲自载入,以“夜莺”身份参与团战。
战场:深渊回廊,双boSS联动,地形持续塌陷。
敌方AI采用全新节奏压制,三名远程单位呈扇形锁定,技能覆盖范围形成无缝衔接。战队刚推进至中线,便陷入火力网。
“后撤!”林悦大喊。
“不。”沈逸的声音冷静,“压血,诱杀。”
他操控角色故意滞留边缘,法杖抬起又放下,仿佛犹豫不决。AI判定其为“低优先级目标”,火力重心转向主坦。就在集火瞬间,沈逸闪现至侧翼,法杖轻点地面,能量波沿着塌陷裂缝逆向传导,精准引爆双boSS连接链。
团灭。
训练舱内一片寂静。
“你……怎么知道它会在这个时间点改变优先级?”林悦低声问。
“不是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