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章 针对性战术训练(2 / 3)

战术。”

沈逸打断,“我们的优势不是反应度,是节奏控制。

你一个人的‘正确判断’,会毁掉整个链条。”

他调出角色轮替系统:“从现在起,每人轮流担任指挥,理解每一个决策的代价。”

轮替开始。

林悦次执掌指挥权,在第八分钟果断放弃边路资源,将团队收缩至中路视野高地,成功避开“烈焰”

式突袭。

陈宇指挥时则大胆启用反打策略,在敌方刚完成一波压制的瞬间起冲锋,打出双杀。

轮到新队员时,他选择了最复杂的“影武”

对抗场景。

模拟开始,敌方在三处草丛设伏。

新队员没有急于推进,而是控制角色在边缘区域反复试探。

系统捕捉到敌方法师走位习惯性右偏,他立即调整集火点,并在敌方现身瞬间释放控制技能,精准截断其退路。

沈逸的目光在数据面板上停留两秒,终于点头。

“继续。”

他只说了一个词。

训练节奏不断加快。

系统记录显示,团队协同指数从72缓慢爬升,第七轮后达到794。

然而当沈逸启动“三队连续对抗”

模式时,问题浮现:体能分配失衡,技能冷却衔接出现断层,尤其在对抗“影武”

后的残局阶段,团队反应度下降明显。

他调出“逆境爆潜能券”

,将其绑定至模拟系统,设定触条件为“战落后3o秒以上”

系统随即生成极限情境:开局不利,己方连失两塔,经济落后18。

在低胜率压力下,团队必须依靠战术执行逆转局势。

第一轮测试失败。

第二轮,林悦在关键时刻误判技能覆盖范围,导致团战崩盘。

第三轮,陈宇强行开团,被敌方反控集火。

直到第四轮,新队员在后方精准预判敌方支援路线,提前布控,配合沈逸的远程压制完成反杀,局势开始扭转。

系统推演数据不断刷新。

沈逸根据百万次模拟结果,重新优化技能释放序列,压缩决策响应时间。

他将“地形诱敌—集火—撤离”

三段式战术固化为标准流程,并在系统中标记关键节点:集火信号提前o5秒预判,撤离路线必须经过视野高地,避免二次伏击。

“协同指数83,最小理论胜率547。”

系统提示音响起。

林悦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我们真的……能打过?”

“不是能打过。”

沈逸看着屏幕,“是必须打过。”

陈宇摘下耳机,盯着自己的操作记录,忽然开口:“下次模拟,让我再试一次指挥‘影武’反制。”

新队员没有说话,但主动调出了下一组地形参数。

沈逸将三套战术方案打包加密,上传至战队共享终端。

系统自动生成训练报告,标注出仍需优化的五个细节节点。

他关闭主控台,投影墙缓缓隐去,训练室的蓝光逐渐转为常亮。

林悦站起身,活动了下僵硬的肩膀:“我回去再整理一遍支援节奏表。”